English

从《昆虫记》看“囊萤照读”可能吗?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建民 我有话说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苦读的故事,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车胤的人,家里十分贫寒,晚上读书常没有灯油。在夏天的时候,他便在外面抓上几十只萤火虫,用纱袋装上,在晚上用来照明读书。由于认真勤勉,他终以博学著名,后来在东晋孝武帝时任护军将军,安帝时任过吏部尚书。这件事人们以“囊萤照读”来概括,最早见于正史,记在《晋书》中间。

这故事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成为古代甚至现代人教育时常常提及的范例。例如著名发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名句。在另一部《声律启蒙撮要》中,也有“传信子卿千里雁,照书车胤一囊萤”的对句;相传柳亚子先生与毛泽东晤谈之后,有“与君一席肺肝语,胜读十年萤雪功”的感慨。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的广泛程度。

但是,“囊萤照读”这个故事真不真呢?换句话说,“囊萤”能“照读”吗?笔者近年夏日去江边游泳时,常常见到四处飞舞的萤火虫,便自然想起这个故事,就讲来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不以为然,弄得自己也有些心虚了。便捉了十数只萤火虫,放在一个很薄、很透明的玻璃瓶中,但回家关灯试验时,却是一点也不能照见什么。看见的还仅仅是萤火虫尾部一点点,连虫子的全身都不能看清,就算将瓶子放在书页上,也只能隐隐有一点点光亮而已,要说读书,几乎绝无可能。

心存疑问已久,但不能确认,近日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作《昆虫记》时,便格外注意他关于萤火虫的记载。法布尔对于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灯”做了非常细致的考察,得出一些令人信服的成果。巧的是,他也用萤火虫来做相互映照和看书上字的试验。我们来看看他的记录:

“假设把一群萤火虫放在一起,彼此相近得几乎互相碰着,每只萤火虫都发光,这么一来,它的光通过反射似乎就会照亮旁边的萤火虫,从而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一只只虫子。可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许多光只是混乱地汇聚在一起,即使距离不远,我们的目光也无法清晰地看出萤火虫的形状,这所有的光把萤火虫全都模模糊糊的混在一起了。”

请看,一群萤火虫在一起,连跟前的虫子本身都看不清楚,它们如何可能还把书照亮呢?除此外,法布尔还将萤火虫直接放在书上,让它发的那点光直接接触字面,但可惜,仍然无法阅读。这更为科学细密的试验清楚证明:萤火虫无论多少,根本无法照亮书上的字,更不要如史书上记载,萤火虫还是用布口袋装着,这比玻璃瓶更加遮光,想来恐怕连整本书都难以看清的。由此看来,“囊萤照读”根本没有可能成立。但我想,古时贫寒人家的孩子肯定想过这样的点子,并且做过试验,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后来口口相传,这样的试验方法和学习精神便流传了下来,尽管“囊萤照读”的试验并没有成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