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是蚂蚁

2002-03-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智勇 我有话说
清华学生“伤熊事件”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北京青年报》、新浪网等媒体的后续报道源源不断,且不说这件事对学生本人的影响,这件事再一次引起人们对生物和生物图书的兴趣,“童心”怦动之外,人们开始观注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的其他生灵,包括蚂蚁——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蚂蚁的形象大抵是勤劳而又卑微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印象,这似乎也与历来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平民有着某种不言自明的联系。但撇开这种表层的意象,说到对这种生物的了解,几千年来,在中国却很少有过。至于在此基础上再比较人类社会与蚂蚁社会之间的动机相关性,则更是绝无仅有了。真正对生物的了解、探索,似乎都是从西方开始的,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科学家们对生物的研究以及对人类的比较反思也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社会生物学,一门非常有争议的科学。其中研究的大都是与人类社会非常相像的群居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蚂蚁,黄蜂等,科学家们试图从动物特性的研究中让人们更清楚深刻地了解人类的特性。

以上皆因读了埃里奇·霍依特的《蚂蚁帝国》而所产生的些许联想。其实本书作者并不是鼎鼎有名的大生物学家或蚁学家之类的。他仅仅是一名科学专栏作家,经常给《国家地理杂志》、《自然》等科学杂志撰撰稿而已。但他在这本书中的主角——E.O.威尔逊和比尔·布朗却绝对是生物学、蚁学领域的权威。

作者描述了这两位蚁学家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对热带雨林里的蚂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记录了发生在蚂蚁帝国里的点点滴滴。如蚂蚁放牧的蚜虫“奶牛”,切割树叶培植而成的真菌,一年一度进行性狂欢的“婚飞”,大规模掠夺屠杀的战争以及严格而又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等等。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生动有趣。他以昆虫的视角、散文般的语言把热带雨林的美景以及蚂蚁部落里的日常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蚂蚁与人类的相似性更是让人分不清自身所处到底是蚁类社会抑或是人类社会。

在这本书中,蚁学家们不仅对蚂蚁社会进行了研究、探索,还特别把“现代人类”也作为了其中的一种观察对象,“让我们把人类当作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由精灵来看待,而我们动物学家有如站在另一星球来考察,这样我们才能完整地对地球群居动物进行圆满的分类研究”。如同自然选择造就动物的体格特征那样,蚁学家们从蚂蚁的研究中认识到进化也造就了其行为特征。他们认为,动物的行为具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像某些动物类型的合作、相互倾轧、统治、征服以及许多的自我牺牲行为,这些都可以在任何生物体中找到其基因编码——自然也包括人类。也就是说,人类各种形式的智力和社会行为都可用生物学的背景作充分的解释,例如侵略性、道德、性行为以及宗教等等。在这里,人与动物并无太大区别了。

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论调横行时,人们手中只捧着四书五经咿咿哑哑,连身边所发生的关于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未曾留意,更遑论另一个世界的蚂蚁了;而当人们逐渐明白事理,却又迫于生计的艰难,以至漠视了来自另一个生物世界的信息。然而,蚂蚁与人类终究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虽然没有相同的血缘,却有着相似的生命习性——社会分工、放牧、自我牺牲……在《蚂蚁帝国》所打开的门后,深藏了太多的知识和哲思。它们用它们特有的原始而丰富的肢体语言、化学信息,书写着它们自己的历史,让人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沉默的族类,演绎着人类曾经、正在、将要发生的故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