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2002-03-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郭继德 我有话说
西方当代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首先出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一起“将小说引向了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方向”,特别是遭受了战争蹂躏的德国和意大利的作家对战时的政治扭曲做了实事求是的描述,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新的现实主义”风格。战后的美国小说要比欧洲小说“异化”得多,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威拉德·莫特利的《随便敲哪扇门》,诺曼·梅勒的《裸者和死者》、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作品,以及一些犹太小说、黑人小说中都展现了美国生活中隐藏着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到70、80年代,美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政治热情降低,开始反思,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有受实验文学写作风格影响的痕迹,新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美国当代作品的写作重心有转移,即创作主题有了变化。从70年代中期,不少作家开始写家庭“回归”主题,即写大团圆主题跟早些时候“垮掉的一代”作家写流浪题材、写离家出走主题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著名黑人小说家艾丽斯·沃克(1944—)的力作《紫色》(1982)是黑人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荣膺1983年普利策小说奖,此书写“大团圆”主题,女主人公西莉亚是一位出身贫苦的黑人姑娘,在豆蔻年华之际先遭继父奸污,后又受丈夫百般虐待,最后意识到自由的珍贵,毅然冲出了家庭牢笼。作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让大男子主义极为严重的丈夫“屈尊”来到她的缝衣铺承认错误,得到谅解和宽恕,从此言归于好。著名女小说家艾莉森·卢里(1926—)早期的小说《泰特家的风波》(1974)就是写一个美国教授家庭危机(由破裂到重修旧好)的“人间喜剧”故事。她的代表作《异国恋情》(1984)荣获1985年普利策小说奖,写的也是“浪子回头”主题,主人公弗雷德·特纳是美国科林斯大学英文教授,在休学年假到英国伦敦做学术研究期间,跟贵族出身的英国演员露丝·玛丽邂逅,堕入情网,但工作的召唤,特别是妻子的殷切盼望,使他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折磨之后回到了在美国的妻子身边,“破镜重圆”。当代美国小说写大团圆结局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仅仅反映了作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普通人的良好愿望,希望结束“流浪”生活,回到家庭中过安定恬适的日子,这正是70、80年代人们社会心态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反映,构成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

一些美国作家热衷于因袭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写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现实主义作家所探讨的主题。例如,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中常写的“国际”主题,特别是欧美文化冲突问题。卢里的《异国恋情》是这类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生动地多方面地展示了欧美文化冲突,美国人的“天真质朴”跟欧洲上层社会的世故诡谲的对峙。小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跟露丝·玛丽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地反映了欧美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弗雷德“亲眼目睹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一些玩乐情景之后,竟惶惑地感到,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已经进入了亨利·詹姆斯哪部小说里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詹姆斯小说中的不少美国人物常常落入欧洲人设下的陷阱之中不能脱身。卢里笔下的弗雷德堕入了“爱情”的泥潭,狡诈的玛丽为了“惩罚”他对爱情的“背叛”,把自己装扮成女仆,拒绝见他,把他折磨得神魂颠倒,精神失常。弗雷德在这场感情的较量中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也就是说,在这场欧美文化冲突中,英国文化占了上风,美国文化处于劣势。卢里的这部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风格,显然是沿袭了詹姆斯现实主义小说风格传统。

在70-80年代里,不少美国作家运用的写作技巧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调,跟前一时期的光怪陆离的实验写作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4)中提到的,“实际上,自从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极简单抽象化的、自我反省的新现实主义再次崛起,它表现在沃特·阿比什、雷蒙德·卡弗、乔伊斯·卡洛尔·奥茨、托尼·莫里森、罗伯特·斯通、理查德·福特等作家和各种各样的作品中。”赫尔曼·沃克(1915—)、欧文·肖(1913—1984)、艾伯特·马尔兹(1908—1985)等人因以现实主义笔触写战争题材闻名,特别是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部曲的战争史诗。约翰·厄普代克(1932—)、诺曼·梅勒(1923—)、约翰·契弗(1912—1982)、奥茨(1938—)等人是一批城市现实主义小说家,以写城市题材和主题闻名遐迩。厄普代克常被视为是所有卓越的新小说家中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兔子系列小说两次获普利策奖,通过细致而逼真地描写哈利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抨击了当代美国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沉浮”和人世沧桑的见证。奥茨的佳作《他们》通过写温德尔一家人坎坷的人生历程,深刻地描绘了美国下层人的凄惨生活情景。欧文·肖的《富人,穷人》和《乞丐,窃贼》等作品真实地展示了美国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契弗的文笔奇崛,刻画细腻,通过他的短篇小说可以窥视到美国社会这个万花筒中芸芸众生的人情世态。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卢里的《异国恋情》等都有浓酽的传统色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当代美国文学回头写实的佐证。

回头写实现象已经越出了小说领域,影响到了戏剧创作。不少以写实验戏剧闻名的剧作家开始重视现实主义戏剧写作技巧和写严肃主题,即转向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模式。萨姆·谢泼德(1945—)先发表了《操纵响尾蛇》、《罪恶的牙齿》等多部实验剧作,但他从70年代中期起决心摈弃实验戏剧,接连写了《挨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和《真正的西部地区》三部现实主义剧作,写严肃现实社会问题。有“百老汇喜剧之王”称号的尼尔·西蒙(1927—)因剧作商业化色彩浓郁而受到戏剧文学界的冷落,但他的《迷失在扬克斯》一剧却写了严肃社会主题,写一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在纽约市挣扎求生的人生轨迹,舞台艺术风格完全是现实主义的,问鼎1991年普利策等十余项戏剧大奖,奠定了西蒙在美国戏剧文学界的地位。该剧的巨大成功也是公众对回头写实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作家回头写实并非是单纯地重复现实主义传统,他们从当时流行的实验创作手法中撷取了营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正如一位评论家说过的,“在已脱颖而出的许多优秀作家中,现实主义又重新备受青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重要的后起之秀的笔下,传统现实主义和荒诞逐渐结合起来。……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荒诞的存在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极为相似。描绘这个世界所有的‘现实主义’,其界说颇有弹性,足以包容不同作家对‘现实主义目标’的种种主张。”这就是说,他们的创作已经超出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窠臼,故被称为新现实主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小说家托尼·莫里森(1931—)的《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写美国黑人命途多舛的人生历程,但她又经常运用民间传说和神话、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现代神话”。城市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又受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和宗教思想影响,把性爱和死亡当作重要主题来写,常用意识流、精神分析等手法。奥茨的作品真实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现代美国人在新形势下的内心世界,正如她自己说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人类激情的奥秘。”她在自己的代表作《他们》一书中运用了剪辑式结构和意识流手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致描写真实地揭示了美国普通人心灵的空虚和对生活的幻灭感。有的评论家称她的这种创作方法有心理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文坛上的新现实主义倾向是对50、60年代盛行的异彩纷呈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叛”,是“人道主义、道德主义以及伴随它们而来的现实主义似乎在各处都朝小说精神回归”的现象,现实主义又重新受到青睐,它的创作主题被拓宽了,创作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了,跟原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迥异了,被称作新现实主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新现实主义是近年来才真正崛起的一种新文学现象,对它的哲学思想基础、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时还难以做出比较准确的阐释,有待人们逐步地进行深入探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