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舞台与观众席之间

2002-03-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晓冰 我有话说

近年来,随着海外中国研究的成果陆续被介绍进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海外研究者的努力,扩大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日本历来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镇”,日本的中国研究自然不容忽视。2002年的第一个春天,集日本中国学家竹内实先生中国研究之大成的《竹内实文集》(前四卷),中国文联出版社终于面世了。

竹内先生在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直站在进行真诚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角度上,为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作贡献,曾先后荣获日本福冈第3次亚洲文化奖和日本政府颁发的勋章。是“在日本战后最早开辟中国现代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竹内实文集〉编译出版说明》)1923年竹内先生出生于中国孔子的故乡——山东,1942年回到日本,1946年进入京都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又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此后,他先后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中日友好活动,3次访问中国,并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73年后,竹内实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与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等职。早年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他学术研究与生活可以不断汲取营养的源泉,他在《〈竹内实文集〉自序》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故乡般的眷恋之情,在第一卷《回忆与思考》中,这种洋溢的“思乡”之情常常扑面而来。《回忆与思考》上编《回忆个人经历》,是对中国生活的温馨的回忆,下编简要回顾了日本的中国研究历程,并结合具体研究指陈利弊,有助于国内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日本的研究现状。文集第2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收入了竹内先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主要集中于鲁迅。第3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是竹内先生与武田泰淳合著的,主要是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第四卷《毛泽东传记三种》收入竹内先生从3种不同角度创作的毛泽东传记。

竹内实先生的中国现代研究,正如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观》中,分析了日本的中国研究者的中国观念后所说:“在研究中国时,应将‘视角’确立在‘政治’与‘人’及其它们运动于生活于其中的广大‘风土’上”。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中国,这也是竹内先生的中国研究之路。他将焦点聚集在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中,同时又将两者置放于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考察,但这并不意味着空泛,而是伴随着具体分析,如在《毛泽东》中对晚年毛泽东的描写,就有着精彩的人格精神与心理分析,透露出直逼人性关照的锋芒。在政治与文学领域,竹内先生抓住了其中两名最关键的人物:鲁迅(第2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与毛泽东(第3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第4卷《毛泽东传记三种》),鲁迅可以说是文学界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则是政治界的巨擎,而他们与政治、文学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的诗与人生》是竹内先生毛泽东研究的奠基之作,将这位作为革命者(竹内先生坚持称毛为“革命者”,而不是“革命家”,这也是有其深意的)的特殊诗人的作品与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本人的革命经历紧密相连,向日本读者展示了一个禀有诗人浪漫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领袖形象。竹内先生还善于从细微处着眼,昭示出人物的内涵。如与毛泽东见面后,他感触最深的是毛泽东柔软而有力的大手,他认为诗人的诗心才思与革命者的坚定顽强,就体现于这双手上。

关于毛泽东,竹内先生是首先将其作为农民的儿子,然后作为学者、诗人来理解的,而在此基础之上,毛泽东才是获得了至高权力的革命家,在他身上,革命与诗情密不可分;鲁迅则是堪与孔子并称的圣人,而鲁迅的“圣人”桂冠正是毛泽东给予的,他的“有生命”的无聊与孤独,反映了他对政治与文学统一关系的理解。不信神的孔子与不信圣人的鲁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研究中国现代,竹内先生在把握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上,可谓锋睿犀利。他认为,“文学称得上是社会的镜子”,“可以作为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材料”,但是,这面镜子也背负了历史文化的遗产,更是“民族心理与心理世界的写照”,不是无物之镜,并且要正确处理好文学与现实政治及历史文化等的关系,文学才能真正成为“抓住我们的灵魂不放的东西”。虽然在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及早介绍进来,相信会纠正我们有时在对待文学问题上的偏颇态度。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竹内实将“儒”作为中国文化之表,将“道”作为中国文化之里,在文集中也处处显露出他对这种“里道外儒”的文化拈花微笑似的感悟。正是道家的超越精神,支配着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伟大如毛泽东也是此种文化中的产物。他的教育家身份,是儒教赋予的,而另一方面,他的平民内式的教育方式正是来源于道教的内在熏染。竹内实分析了毛泽东的人格,始终从作为平凡的“人”来切入,探讨这样的人怎样逐渐升华为“改写中国历史的人物”的曲折历程。以鲁迅为中心,竹内先生也探讨了茅盾、郁达夫、赵树理等作家,并涉及到政治现实主义与文学现实主义、“中间人物论”等问题,都有清醒而独到、鞭辟入里的见解。正因为作者处于观众的位置,能够与舞台上的演出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说,《竹内实文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学与政治、民族精神与政治的复杂纠葛,同时这套书的出版本身也揭示了中日关系曲折变化的艰难历程。

作为一名日本——一个与中国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存在着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复杂关系的国家——学者,关注现代中国的眼光,注定了要掺杂进太多的繁芜因素,而竹内实先生处理的恰到好处,禀持了学者态度与诗人情怀,又具有独特的视角。在第一卷中,有一篇题为《舞台与观众席》的文章,副标题是“中国研究的视角”,用舞台与观众席比喻中日间的关系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的角度问题,这种比喻对于先生本人的研究也同样适用。他是一个感情充沛的观众,对舞台上的演出有切身体会,但却不会因为感情而妨碍演员的演出,但是他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品味、沉思、对话,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纽带是理解,而不是冒然参与。如先生所述“要想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还是应该以历史的眼光高瞻远瞩”,他也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在舞台与观众席间游刃有余,实践他的中国研究的。

竹内先生进行的是中国现代研究,所以他的目光总是不脱离现实,直接关注当下的社会状态,时常联系日本与中国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给我们以启示。此外,先生又具有日本学者所特有的谨慎,每读一篇,我都感受到那种如履薄冰的虔诚与恐慌,而其间又时时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热爱。要想在一篇短文章中全面准确地概括竹内先生文集的精粹自然是力不从心,我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在大家读完了《竹内实全集》后,共同切磋。

笔者与竹内先生曾有一面之缘,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对中国的热爱与渴望同中国人民交流的迫切之心情。祝愿这套文集的出版,使读者在了解竹内实的中国研究的同时,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这次,是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看竹内实先生的演出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