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黄河一梦遥

2002-03-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董哲仁 我有话说
《世纪黄河》,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欣喜之余,作家们不失时机地向读者献出了百年形形色色的故事。政治的、科学的、文学的……,在此类众多的出版物中,有一本别致的百年记录,它很特殊,又散发着浓厚而朴素的气息。这是关于黄河的世纪历史,是一本汇集近70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简洁文字的书,娓娓诉说百年黄河。

俞平伯说,中国文学没有悲剧。原因是传统文化认为“乐天知命”才是智慧,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缺乏感受,更谈不上抗争。而悲剧却不同,它往往使我们觉得宇宙之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理性也无法理解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问善恶是非,将好人坏人一概摧毁。悲剧往往使英雄在与命运抗争中屡屡失败,从而唤起我们的崇高感,体现人的尊严。辟如黄河,翻开《世纪黄河》,那一幕幕悲壮的剧目就展现在你的面前。

序幕拉开,清咸丰五年黄河堤防溃决,突然大改道。结束了黄河700年南下夺淮入海的局面,这是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道。这个大改道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可谓罄竹难书。1933年,黄河干流又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66个县364万人受灾。《长垣县志》载:“凡水淹之处,茫茫无际……洪流倾泻,房塌树倒,人畜漂没,一片惨象……人民竟趋高阜,或蹲屋顶,或攀树枝,馁饥露宿。器皿食量,或被漂没,或被湮埋……情况之惨,不可言状。”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进犯中原,黄河,又成了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1938年5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唱响了《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歌声。也是五月,蒋介石亲批:“电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堤岸选三个点决开堤防,让河水在中牟、郑州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止日寇西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黄河花园口扒堤事件。竟使1200万人受灾,391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命丧黄泉。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景象是:“澎湃动地,呼号震天”,人们“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在黄河被扒口南流的9年间,100亿吨泥沙被带到黄泛区。

1949年,正当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开国大典时,40万抗洪大军正在黄河大堤上迎战大洪水。

1952年深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巡就来到了黄河岸边,在领袖的头脑里,黄河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毛泽东还是浪漫主义诗人,在1964年,老人家已逾70高龄,竟多次提出要带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徒步策马,从黄河入海口上溯河源,实地考察。他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有关部门为此破天荒地为此计划备好了马匹,可惜未能实施,使历史失去了重彩一笔。

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仍然以满腔热情支持了治黄事业,派出了河源查勘队,在牦牛运输队的支持下进入青海草原;500人的查勘队分9路开展水土保持调查。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黄河综合治理规划,标志着治黄工作全面展开。1957年三门峡工程开工兴建,此后又为解决库区泥沙问题先后进行了两期改建。

百年治黄,也出现过传奇式的人物。李仪祉、张含英、王化云,还有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毕竟时间过去了近百年,当年的人物都湮灭在黄河的历史风沙中。细心的编辑在一幅幅老照片中,竟然标出了众多的人物姓名,实在令人钦佩。仔细翻看这些珍贵的照片,发现不少人物是不可能留下姓名的。比如1936年时任董庄堵口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挪威人安立森在现场指挥时,在他左右忙碌的河工;1938年花园口扒口后肩挑一双儿女涉水逃难的汉子;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划船的梢公;1948年高村抢险中,匍匐在堤上奋力将柳石枕推下河床中数十位强壮的民工,还有周恩来视察三门峡工地时簇拥在他周围一张张青春焕发的脸……他们都带着黄河的憨厚与倔犟,还有强壮的身躯。感谢摄影师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影像,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可他们是黄河的真正主人。他们在滔滔黄河中,留下了泪,留下了血,留下了汗,留下了震天的呐喊,留下了一个世纪的黄河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