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资产问题的全新探索

2002-03-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董雅文 我有话说
蛇尾马头之交,喜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国生态资产概论》。该书介绍的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既一般又特殊、既简单又复杂、既普通又重要的问题——生态(系统、资源)资产问题。作者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经济学有机结合,运用和发展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融汇东西,贯通中外,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生态资产”的概念、确立、体系、理论和方法,还首次进行了全国尺度生态资产经济评估,成果已在联合国资助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中部分采用,在学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有系统创新,是我国生态经济学园地里绽开的一朵奇葩。

本书的创新点我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体系的创新,确立并构建了“生态资产”体系。是现有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总结、提炼、提升,不只是一本学术论著,而且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各级党校和高层次的培训教材,有利于广泛宣传,以促使各层次人员树立起生态资产理念、意识和全新的价值观,起到行为指南的作用。

二是确立生态(存在)价值论,突破了传统价值论的困扰和束缚。一百多年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两军对垒至今,但它们都不承认自然物的价值【实指劳动价值或效用价值(支付意愿)】。因此,要确立生态资产的价值论,必须先理顺三种价值论的差异和关系。本书的作者是如何突破这一禁区的呢?作者指出,人们往往混淆了“价值一般”与“价值特殊”,混淆了价值特殊中的不同价值类型,简单地用劳动价值或效用价值尺度去度量一切事物或不同的价值类型。劳动价值属于价值特殊,是从生产经营者角度度量其生产的产品或商品(劳动)价值的客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上利润(含剩余价值)〗;而效用价值也属于价值特殊,是从消费者角度度量其需求的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主观支付意愿(实际支付加上消费者剩余)。因此,跳出这两种价值论的框框再回过头来看,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都不承认自然物的价值,原来自然物价值是另一类价值,既不是直接生产出来的,又不是个人的私有消费物,而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公共物品。既然不是劳动创造的,自然就没有劳动价值;既然不是个人私有消费物,自然人们一般也没有支付的意愿,这就是奥秘所在。人们因此而误认为自然物什么价值也没有了,即使掠夺性的利用、破坏也不需计量、不需补偿、不需要社会或个人支付代价,这就是造成生态环境资源危机的理论根源所在。但无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马克思也好,还是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W·S·杰文斯、C.门格尔、L.瓦尔拉也好,他们谁也没有、也不会得出自然物什么价值(价值特殊或价值一般)也没有的结论。现在问题已转化为自然物的存在价值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价值,它与劳动价值、效用价值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和联系,如何度量等等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自然物(如生态环境资源)的存在价值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客观地存在着,它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及其社会经济产生的基础、条件和摇篮,是人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它既是独立于劳动价值及效用价值之外,又与劳动价值、效用价值密不可分,因此,它们三者之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尺度和互相转化的条件。作者通过生态资产的价值分类、测算及模式图,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与生态价值论三者的差别及其有机联系,因此,就可以清楚地解释为什么在学术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矛盾的提法:“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将越来越大”,甚至在同一著作中也会同时出现这种不协调的思想混乱,原因就在于丢掉了定语和条件,前者应该说成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没有社会劳动价值或个人支付意愿”,后者应该说成是“当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时,其存在价值将越来越小,其保护、恢复、再生的社会劳动(耗费)代价或个人支付意愿,将被迫越来越大。”这样,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本书确立的“生态价值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点,也是本书的立足点。

三是分类系统的创新。在确立了生态价值之后,需要进行科学的价值分类,而现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基于同一分类框架的几种分类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最主要的是都混淆了“自然存在价值”与“社会使用价值”之间质的区别,将自然存在价值与其他几类社会使用价值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虽然本书作者也采用了“存在价值”的名称,但与西方分类中的“存在价值”有明显的差异,本书建立起了新的生态资产分类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本书在方法论方面的重要创新。

四是应用方面的创新。在新的分类基础上需要进行价值量测算,由于生态资产的复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测算的难度是很大的。本书首次按照自己建立的分类体系进行了全国尺度的分类价值及总价值测算,是一次有意义的科学探索,给出了适合当前国内外科技水平的测算结果,颇发人深省。其测算的基本结果是:

I自然背景(人类产生之前的成本底值)存在价值:6.47×l0 15元

Ⅱ社会总使用价值为:4.39×10 13元

 其中:Ⅱ-1间接(功能)价值为:4.22×l0 13元

Ⅱ-2直接使用价值为:1.73×l0 12元

Ⅱ-3潜在(选择、保存)价值为:2.23×l0 11元

Ⅲ社会历史已耗用存在价值为:1.70×l0 15元。

(即生态赤字,达26%)

对比我国目前社会资产仅5.71×10 12元,远远小于生态资产的价值。据此,作者强调生态资产不仅是国家总资产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主体部分、基础部分,应早日纳入国民经济的统计及决策管理体系。

五是生态对策研究方面的创新。生态资产赤字如此之大,今后的态势及对策如何?作者通过生态灾害史及生物多样性以对数曲线衰减的模示图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进一步作者又对生态黑洞理论假说作了介绍,从另一方面揭示了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发人深省。通过生态黑洞的巨大潜能及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介绍,又让人们看到生态资产恢复、增殖与增值的希望、途径和前景。

本书在结束正文时提出了6点十分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建议,尤其是需要抓紧开展复合生态基准与标准的研究,应赶快将生态资产纳入国家统计及国民经济总帐户之中。为什么要抓紧、赶快呢?因为国家决策部门已将生态建设纳入战略重点,全国正在掀起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高潮,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迫切需求,没有生态基准和复合生态标准,岂不将陷入盲动之中吗?国家缺少资产主体的定量和科学依据,岂不会影响决策吗?尤其是生态资产枯竭速率真如书中揭示的那样按对数曲线衰减的话,生态灾难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夜之中”,还有什么会比这一危机更加严重的呢?因此必须超前又超前地进行预防,并采取切切实实有效的对策措施。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作者根据生态灾害历史和生态规律发出的预警。我愿意向党、政部门的决策管理者,向自然、社会、经济、哲学部门的专家学者,向大专院校师生郑重推荐这本好书。如果广大读者都能从书中受益,其学术价值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汇集成巨大的力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迎来一个生态文明的春天。

(作者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