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生就业指导类图书遭受冷落

2002-04-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李萍 张春平 我有话说
2002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如往年,即使在北大、清华、人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学生就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去年岁末,广东高校率先公布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石掀起千层浪,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吸引人们的视线。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连的高校就业指导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书店设列的求职就业专柜却受冷落。

就业书多 引不来读者

记者来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发现求职就业类的图书居然排列了整整一个书架,仔细一数,不下百种,有国外翻译的图书《让你得到理想工作的求职信》(四川大学出版社)、《让你得到理想工作的简历》(四川大学出版社)、《英文简历与外企面试技巧》(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台湾建宏出版社联合出版)、“最后一分钟”丛书·求职系列;有专门针对有意于外企的求职人员的《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华夏出版社)、《迈向外企第一步》(天津大学出版社),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漫画本的《求职应聘》。而且,求职的细分使得一些省市推出了本省市的求职指南,如《上海求职指南》、《毕业生广东就业手册》等本土化的求职图书。但是,据售货员介绍,求职就业类图书虽然够多,但真正买这类图书的读者却不多,即使是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间,也没见这类图书销量增多,平时就更不用说。眼下正是学生临近毕业的时间,书店虽有不少学生模样的读者翻阅求职类图书,但只有少数读者买这类书。记者在求职就业专柜附近呆了两个小时,只见一位读者上前翻看。另一位中年读者在专柜前翻了好几本书,最后选择了《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看中这本书,他告诉记者,他是做研究的,想分析当前国家失业情况和形势。

市场上求职类图书销售不好,原因在哪里呢?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就业类图书的信息太陈旧,远不及网上的新鲜,毕竟图书出版需要一段时间,等图书出来后,最新信息都已变旧了。至于各类就业技巧,网上一大堆,与书相比,更新更细,再说学校内有许多免费就业的信息,没必要花钱买这类图书。还有,这类书名为“指导”,但因与读者需求有距离,指导性不强,对就业选择缺乏实际意义。

据了解,如果只考虑就业信息,网上就业服务真帮了高校毕业生的忙。在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网站的BBS上,专门辟出的“就业信息”版有13个目录。要想了解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只要点开“公司情况”目录,就能看到“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子目录。“五大”的面试指南、公司介绍,乃至样题应有尽有。BBS上的“公司情况”还有“计算机类公司”、“电子工程类公司”、“化工石油类公司”、“金融类公司”等。回到“就业信息”主目录,除了“公司情况”,还可以看到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政策介绍,以及“报刊文摘”、“薪水与待遇”、“简历经验谈”、“面试经验谈”、“找工作经验谈”、“宿舍里的卧谈会”等“个性化”服务。别小看这些内容,它们是复旦学子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金玉良言。与此相比,图书当然显得“落伍”了。

就业图书 尴尬在何处?

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方伟。方主任告诉记者,北大每年春季向全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内容包括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方面的内容。而在每年秋季,校园招聘进入“热季”,具体针对同学求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讲座,宣讲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等比较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方面的指导对毕业生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说起就业指导书,方主任认为,毕业生买就业指导类图书,动机主要有二个:得知哪些单位需要招人信息;怎样找到工作的技巧。但因为目前有不少免费就业信息,学生当然没必要再花钱到书店买书。方主任说,出版社这类选题的出版看来还有问题,至少这类书在北大是没有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樊主任介绍说,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开始设立就业辅导员制,在各院系建立就业辅导员,还成立了大学生就业研究所。几年来发展成为以就业办公室为中心,就业办公室、院系就业辅导员和各班联络员三位一体的格局,创办《就业指导报》、《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新干线》等刊物,还建立了就业网站,利用论坛在线答疑,每天的访问量都超过100人,网上的就业信息已达到4000余条。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又尝试了一些新的作法,通过举办“明日之星”,进行面向全校的全程就业指导,其活动已形成三条主线:职业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计划,优选毕业生。这种服务伴随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樊主任也承认,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很红火,但就业类图书的走势却不乐观,去年7月他主编了一套“大学生就业指导丛书(共五本)”,据出版社反映,销量并不好。

就业图书 潜力很大
既然高校学生求职就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出版社为此策划出版相关内容的图书应该是有市场的。但事实却是“一厢情愿”。出版社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徐女士告诉记者,虽说每年毕业生达到几十万人,但出版社与读者之间没有找到最佳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关人士说,出版社从来没有这方面的选题,因为市场上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大,且听同行们说出版就业类图书只赔不赚,所以一直也没有出。再说如今已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十分方便,想了解什么样的就业问题在就业网站一查就知道。

看来,不愿涉足这个领域的出版社,其着眼点与上述出现的情况恰好一致。这也许说明了求职就业类图书的问题所在。

记者从书店了解到,就业图书也有销得好的,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求职指南》,该书责编周峥先生说,该书作者是上海人才市场报的记者,对上海的人才市场非常熟悉。这本书比较齐全地收录了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纠纷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上海关于吸引人才的一些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技巧,主要是政策和问题解答。周编辑认为,据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仅高校毕业生就有几十万,这些人群的存在为求职类图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卖得也不错,其作者之一——目前在安达信从事咨询业的程刚先生告诉记者,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里面的内容在最大程度上采用了各大著名公司的实际招聘案例,不仅采访了著名外企面试的成功者,使求职者可以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得到借鉴;而且把求职者可能遇到的面试官也一同请来,使读者了解面试官面试时的心理状态。

求职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求职者的学历、经历、专业、年龄、技能等因素的综合供给与招聘者需求的平衡。当然,求职者如何撰写求职信,如何准备面试,如何应对招聘者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测试等等,也是能否谋得一个理想职业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在就业信息的多少与更新上,图书还不如网络甚至比不上报纸,但从培养求职者的良好素质、稳定心理、合理目标等方面,图书又可以发挥它深厚、充实、久远的优势。特别是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把求职就业教育的年限提前到大一、大二,那么,信息的作用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而如何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利用在校时间充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容应对市场选择,就上升到突出地位。这恰恰是图书的大有作为之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