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影视理论建设的创新文本

2002-04-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梁光弟 我有话说
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给我送来《中国影视美学丛书》,一共8部。我手抚摸之,心向往之,感到很兴奋。中国电影将近100年了,电视剧艺术也近50年了。影视创作风雨兼程,硕果累累。遗憾的是,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相对而言就显得贫困了。当前我国影视艺术作品为什么质量难以更大地突破,为什么真正的艺术精品那么稀少?除了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之外,缺少理论批评的引导是个重要原因。如今,是影视创作的春天,正当大家热盼影视理论得到加强的时候,这套《中国影视美学丛书》出版了,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这对于我国影视文化建设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这部丛书带有系列性、有机性、开放性。它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学术集体科学研究的成果,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中国影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因而是一个有机构成的文本。已有的8部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有一种总体构思。这部丛书从统一的课题分工出发,既有电影,又有电视艺术;既有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章集萃,又有科学研究的专著和文集;既有史,又有论。因此,它带有一定的系列性。丛书已经出了8部,但还将继续出版,不断拓展,带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总之,这种系列性、有机性、开放性,为它提高学术层次筑造了一个牢实的平台,一个有效的空间。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探索和实验,不能说已经成熟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它的确是我国影视艺术建设中的一次开拓,是影视文化园地的一种创新。

第二,这套丛书提出建设影视文化和影视美学的“中国学派”,编著者志存高远,的确抓住了我们发展影视艺术事业有待解决的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影视学派,像美国的好莱坞打遍天下,前苏联特别是俄罗斯电影大师们形成的莫斯科学派,法国的新浪潮,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还有日本、印度等都有特色鲜明的创造。我们中国影视界的有志之士,近百年来也在胼手骶足,筚路蓝缕,为发展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作了不懈的奋斗。今日,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要实现这个宏愿,必须在理论上有所概括和建树。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周扬同志就曾呼唤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学派,这个任务至今并未完成。江泽民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我国的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关注民族精神的弘扬。如今要使新世纪的影视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又怎能离开本土化影视艺术理论的引领呢?!我国已成为W TO的正式成员,经济和文化包括影视艺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融入世界,这使得加强影视艺术本土化的建设更为迫切。我相信,《中国影视美学》的出版和继续出版,一定为构筑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这部丛书中的《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黄会林等著),可以说是体现丛书主旨的一部总论,它对近百年中国电影和近50年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作了梳理,并从美学和民族特色上加以剖析,理论与实践结合,史和论结合,从传统守望到现代变革,从影视美学到大众文化的研究,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第十章对港台电影的阐述,把历史的顺序和逻辑的顺序统一起来,并在理论上确实提升到美学的解析,从崇高美学到悲剧美学,从英雄美学到反英雄的“黑色电影”,脉络清楚,观点中肯,有独到的见解。另外如黄会林教授亲自执笔的第五章,用民族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气韵”、“情趣”、“境界”等来解读我国电影艺术民族化品格,颇具意味。

如果说不足之处,我觉得电影部分比较充盈,电视部分则稍逊风骚,这反映了当前影视理论的普遍现实。再是对导演艺术比较重视,而对“一剧之本”的编剧艺术评说较少。总的说来,真正上升到美学即艺术哲学的高度,融会贯通,鞭辟入里的辨析还嫌不够。我相信,随着不断有新著加盟这部丛书,不足之处会迎刃而解。不管有什么不足,这部《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沐浴着21世纪的春风降临世间,是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开拓之举,创新之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