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义与学术

2002-04-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建平 我有话说
《走进马克思》,孙伯金癸张一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而围绕马克思的理论争论也成为150年来世界思想史上最为复杂的景观。然而,在国外,以“新马克思主义?为缘起,在国内,以关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的讨论为代表,马克思哲学研究日益思辨化和抽象,而马克思也俨然成了仅供少数哲学精英在书斋里做学院式研究的纯学术偶像。马克思哲学是主义还是学术?《走进马克思》对此作出了鲜明的回答。

依照作者的观点,如果说上述现象仅仅是某些学者的的个人偏好或学术时尚,并不完全正确。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原则的理解。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哲学就已将工人运动和共产党人的政治活动实际地联系在一起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马克思主义?的所做作为不过是层出不穷地推出了各种新的解读模式,把存在主义、黑格尔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人为地塞进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框架中,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幌子下用马克思的名义向读者兜售和灌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转眼间,不仅康德、黑格尔、费希特和尼采,而且连宗教痴迷者克尔凯廓尔都成了马克思的“精神密友?,由此构筑起来的学术殿堂,既深邃又神秘。在这个殿堂里诚然有令人神往的“纯学术?,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锻造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关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现实生存状况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和发展,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那些自称为实践派的哲学家,无一例外地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标准,因为他们所指称的实践不过是一种行而上的概念,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实践。这是我们审视西方学院派马克思主义所应特别注意的。当然,任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都不应无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存在。从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和考订方面来说,某些西方学者确实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这方面加以引进、介绍和借鉴是必要的。同时,哲学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现实关系和特定存在状况在意识形态上的回声,必定这样那样地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因此,只要运用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诚然能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层矛盾和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开展和西方各种哲学流派的对话是必要和有益的,但这种对话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而不是趋时媚众,用西方时髦的哲学行话来改装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

根据上述原则,《走进马克思》立足文本,坚持马克思哲学思考和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演进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关系,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所谓基本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所谓基本方法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路线和认识方法,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及近年来的哲学思潮(实践本体论、类哲学等)不同的是,这种探讨不是以“体系?为解释框架,而是第一次通过对影响现代西方哲学各种解释思潮的四个基本概念(实践、社会、历史和人)的梳理,阐述和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的、具体的方法论特征。在阐述和展开的过程中,除了系统地分析和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实践派等各种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本书还第一次有选择地探讨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如实证主义、存在主义、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等),并作了必要的回应。

作者郑重指出,本书用“走进马克思?这个名称,只是为了说明,本书的写作是严格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原意进行的,绝不代表任何一种标新立异的“解读模式?。因此,本书的阐述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度展开,凸现其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无论人们怎样借口时代的变化这样那样地“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内容和特质都还是普遍有效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