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两种文化之间构筑桥梁

2002-04-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鲁大智 文 我有话说

去年4月份起,文坛研讨、学术交流的学者中,又出现了张颐武活跃的身影。在这之前,他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回来后就出版了《思想的踪迹——一个批评者的跨文化观察》。这是他在东京的两年中写成的,是在日本华文报纸上发表的随笔,今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

他说:“其实这些思想未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都是面对着具体情境的反应;未必是高蹈永恒的探索,却也是此时此地的坚持。”在东京的两年,他跨出了过去的生活界限,有了一种相对悠闲的生活以及宁静的思考空间。《思想的踪迹》是一个批评者面对世界的种种关切、想象、感情的见证。

最近张颐武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在目前“全球化”已经取代“现代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概念的今天,如何阐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的冲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张颐武认为,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最为严重的冲击在于它形成了与跨国的流动和经济成长相联系的“环球居民”的文化,现在流行的所谓“中产阶级”的文化就是这一类。这种文化的含义也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它往往代表了一种“新”“富”中国的新的形象。而另外一种与社群联系紧密,没有能力加入全球化的本地的“核心居民”的文化也已经引起人们的关切。它们都已经在当下的文化中充分地“浮现”出来。如何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构筑沟通和了解的桥梁,铸造新的社会团结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由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认同的文化表征越来越复杂和微妙,“跨界”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阐释这些认同方面的变化,探索其复杂的可能性是张颐武工作的另外一个方面。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可以视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但他试图将这些工作放在仔细的文本读解和对新的文化现象阐释的基础上,目前的问题是有太多的新现象有待思考和探索。

近20年来,中国赴美留学、在美国任教的学者已经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发出了他们独特的声音。其中一些人的工作在国内产生了影响,也仍有一些尚不为人知。他们的许多研究都既有来自作者故乡中国的生活经验的直接性,也有美国学院中的知识背景,形成了一种“另类”的视点。张颐武想,应该让国内的文化界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成果,了解自己的特殊的文化视点和分析策略。于是他邀请每位学者选择他们的代表作集中出版,期望对于国内的知识界和思想界有所启发。这就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张颐武主编的《旅美学踪》丛书,现已出版第一辑(三种):刘康的《全球化与民族化》、鲁小鹏的《文化·镜象·诗学》、王绍光的《左脑的思考》,都是与当下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紧迫问题相关的著作,既展现了他们较深的学术造诣,更反映了当今世界人文学术的最新走向。

张颐武计划今年完成一部有关20世纪90年代到千禧之后的电影的研究著作,另外有关中国“现代性”话语的著作也在写作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