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思想的尴尬

2002-04-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尚杰 我有话说
看了陈佳勇先生的文章《才气的缺陷》(中华读书报第395期第3版,以下简称《缺陷》),我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我学的是哲学,换句话说,是专门研究“思想”的。但我首先声明,我不是哲学界的才子。陈先生看到文学才子的洒脱和自命不凡,不是才子的他感到很自卑。但是忽而又自慰,因为他豁然发现,文学才子们有致命的缺陷——他们没有智慧,而且是仅靠灵感无法弥补的智慧。看到这里,我,以如何“思想”为专业的我,不免有些窃喜起来。然而,我洋洋自得还不到三分钟,心里却惆怅起来:我遭遇了“思想”的尴尬。

我们的哲学教育和研究,与“单一的中文系教育”(《缺陷》一文用语)一样出了问题,它导致我们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就像在后一种情形下,我们无力竞争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我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无力解决它们:国内现在的哲学界并不贫困,哲学才子一点儿也不比文学才子少,论气魄可能还要更大些,看看才子们写的大小哲学“砖头”就可见一斑。可是,才子们写的著作大都有一个通病:可敬而不可爱!一次逛书市,在哲学摊位前停顿,偶尔有读者言:我真想看哲学书,可就是读不懂。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读者是老实的,他们想,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自己水平低,学养差。我却认为,责任在这些哲学才子。直言不讳地说,俨然做沉思状的才子们并不见得真有多少思想,他们的思想大都是以各种方式“抄袭”来的(我不知道这对《缺陷》的作者是个打击,还是个安慰),而且抄得不好(比如出了王铭铭这样拙劣的照搬)。读着“砖头”中艰涩的词义,不通的句子,我总怀疑作者是否真懂。看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我想到的却是作者的不自信,生僻的概念是用来吓唬人的。真正的思想会使我们清晰和快活,它充满情趣,又绝非“单一的中文系教育”得来的。“文笔”苦于没有思想,而“思想”却困于没有文笔。为什么不能兼得呢?因为专业分工。我们“单一的哲学系教育”不屑于文学,哲学系的考试教育早已教会他们熟练背诵别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除了用概念自欺欺人,能写好文章的实在不多。哲学才子们不善于表述,其文章没有可读性只是表面现象,更严重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真有思想,因为他们一直在抄别人的思想,绝少想到自己独立地创造思想。在我看来,哲学才子们的命运甚至还不如文学才子,因为后者毕竟还留下了文笔,而前者的思想一旦成了冒牌货,

就什么都没有了。“文笔”没有思想是中文系的耻辱,而“思想”没有文笔莫非不是哲学系的悲哀?我们的文科教育到底怎么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思想。在我看来,《缺陷》一文把问题的严重性低估了,缺少思想不仅是中文系的问题,也不仅是哲学系的问题,而是现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最大危机。我这里进一步把思想解释为大智慧,而把我们报刊和书籍变着花样炒作的东西称作小智慧。小智慧者,耍小聪明也,浮躁也:我们变着法的要使中国人露脸,我们要建世界第一高楼,要有最多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今天报载国内某地已成功申报的世界最大广告牌,足有三个足球场大,现因无用且沉重的经济负担,请求拆除);我们的电影要获得奥斯卡,要拿下各学科诺贝尔大奖,如此等等。我们的教育也不甘寂寞,要建多少个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社会科学界,喊出要培养多少个学术大师(大师岂能是按行政计划“培养”出来)……

可是,如果没有大智慧,这些雄心壮志,除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恐怕大多数要落空。笔者不才,但也想斗胆说说心目中的大智慧: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依靠别人自己独立地思考判断;克服习惯思维,在习惯想法之外寻找意义;不摹仿,敢于探索陌生,哪怕只是一家之言,一人之行;不以别人的所谓幸福为幸福……如此方向,就离真正的思想不远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别人所欣赏不到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