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缩水名著”味道如何

2002-04-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靖 我有话说
一提到文学名著,人们联想到的一般会是在书架上“端坐”的典雅、精致的“大部头”。可是如果上百篇名著“缩水”成为一个几百页的读本,你会来尝一尝吗?

记者日前接到两位读者的来信,反映4月份他们将参加中文专业自学考试,其中有些科目,如“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等需要在考前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他们觉得负担很重。偶然,他们在书店发现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名著快读》及《外国文学名著快读》,书中把中外名著“压缩”成几千字的故事梗概,再加上相关文学知识介绍、精彩篇章赏析等内容。对他们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一些名著知识、名著梗概极其有帮助,他们认为这种书很适用,并建议编者下一步可以贴近考试纲要和篇目,帮助考生“顺利过关”。

这类图书对高校文科的教学真的适用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袁晓波以外国文学的教学举例说,一般高校为这门学科设置的学时是72-108。让文科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精品,显然不太实际。因此把长篇缩写与精彩篇章欣赏结合起来阅读是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5本的《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就是这种形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当代文学教学的曹文轩老师也认为,把文学名著全部完整阅读,对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有难度的,而选读和精读相结合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曹老师又强调,对于重点篇章,考生还是要下些工夫读一下,因为速读可以应付的只是填空和简答,而见真工夫的论述题型还是要脚踏实地阅读原作,体会作品的精髓。

表示反对意见的也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批评说,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已经成了靠读选本培养的一代。他认为不能光从眼前的实际效益着眼,提高民族素质、修养,还是需要对原作的阅读。如果在现今的青少年中名著成为陌生的文化,那将是整个文化素养的萎缩。

站在一家书店门口,随机采访10位读者,记者发现能说出自己曾经完整阅读过2-3部名著的人只有5位,其余则是在求学期间读过一些名著名作的节选篇章,或是曾经对某部名著发生过兴趣,但很难坚持“一气呵成”地读完全书。一位从事财务工作的读者说:“其实对文学挺有感情的,可是一离开学校,事多时间少,就没那个闲情逸致了。”当记者告诉他可以在书店里找到名著的速读本时,他感到很兴奋,表示要去买两本回家“速读”一下。

中国青年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关注文学名著速读选本的市场,从最早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题解》到《青年必读书手册》以及《世界文学名著速读手册》,都可以做证明。中青社的编辑常成先生认为此类图书的市场是很广阔的,不是单一的面对中考、成考、自考、高考的考生。作为普通的读者,作为一种捷径,快速阅读是一种精神快餐,让读者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看到名著的梗概,对名著中描绘的社会、人物有一个了解,如果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就可以再去领略一下原作的风采。

也许这样的读本适应了读者的需求,记者发现文学名著速读、导读的图书品种很多,如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名著精缩》、三联书店出版的速成读本《文学》、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学名著梗概与赏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全息导读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选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速读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

记者发现四川辞书社的《文学名著精缩》卖得不错,于是采访了该社的熊宏先生。熊先生说这套书是2002年1月出版的,现在两个分册已经各销售了20000余册,在成都购书中心和西南书城平均每天能卖十几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熊先生说首先是走了文学名著通俗化的路子,站在市场和文学的接触点上;其次是服务到位,栏目齐全:“背景搜索”、“内容精要”、“知名篇章”、“妙语佳句”、“阅读指导”、“阅读建议”,可以给读者一个全方位的欣赏、选择的空间。

四川辞书出版社的编辑冷玉龙先生也介绍说要想编好一部书,首先得自己对这个选题感兴趣,冷先生在上学时期就曾经和同学一起尝试缩写文学名著,当时的想法是缩写可以节省时间、便于记忆更可以锻炼文学功底。而做编辑后发现,在如今的文学“大餐”和“快餐”中,人们似乎更偏爱后者。冷先生强调,“快餐”并不意味着降低质量,速读本的编写还是要请知名院校的知名教授来撰文,篇目的选取也要合理,这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

如果说“速读时代”来临了,那么“缩水名著”是不是也会成为这个舞台的一个活跃分子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