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启示和联想像“鸡皮疙瘩”一样多

2002-04-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今年3月至今,接力出版社成功推出了热销全球2.5亿册的美国畅销书作家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该书首印5万套200000册便宣告售罄。又一个销售奇迹诞生了,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约请了国内部分少儿文学评论家、书业资深人士及媒体同人针对国外少儿作品热销国内图书市场的现象进行剖析。

心理“恐怖” 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

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

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

阅读“鸡皮疙瘩”丛书,与我们通常阅读小说、童话,以及科幻故事相比较,颇有异趣。在这里有冥茫混沌中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虽属怪诞,但它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让你相信那诸多的神灵鬼怪,其实都是摄取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物。

质感 音容 性格 情趣 集“鸡皮疙瘩”于一身

高洪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从审美的意义上说,“鸡皮疙瘩”丛书决非粗制滥造,当然尽管也非本本皆精品,在我阅读这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时,情感随斯坦的故事进展而起伏迭宕,昔日火场中的男孩精灵,让人唏嘘感叹;性情古怪的宗教人物,又让人浮想联翩。这些斯坦笔下的主人公们,有质感有音容有性格更有情趣,让人过目难以忘怀。阅读“鸡皮疙瘩”丛书,收获的决不仅仅是“鸡皮疙瘩”,你还能在经历心灵历险之后,对人性的善恶美丑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欢喜和热爱,这就足够了。

紧张 生命力的细节

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刚刚听到“鸡皮疙瘩”丛书的时候,我想读这套丛书的小读者也许会感到害怕,有些中国的家长、老师可能会担心:“可别吓着了孩子幼嫩的心灵!”这种对孩子心灵一味呵护甚至过分呵护的习惯,其实是对儿童心理成长、历练的一个小小的误区。那就是忽略了危险、紧张所引起的害怕在儿童心理成长、在人的生命力、生存力的增强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鲁迅在《秋夜纪游》里说:“危险?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生命的力。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他又说:“我生长在农村中,爱听狗子叫,深夜远吠、闻之神怡,古人之所谓‘犬声如豹’者就是。倘或偶经生疏的村外,一声狂嗥,巨獒跃出,也给人一种紧张,如临战斗,非常有趣的。”

恐怖 让我们回到儿童时代

彭懿(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恐怖小说在我们这里还是一个大禁忌。不单是我,许多甚至连恐怖小说是一个什么概念都搞不清楚的人,只要一听到“恐怖”两个字,就脸色惨白了。我们是怕吓坏了我们的孩子。但我们忘了,几十年前,在一根将熄未熄的蜡烛后面睁大了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听鬼故事的,恰恰正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对恐怖小说都有一种饥饿感,就连斯蒂芬·金自己都沾沾自喜地说了,不论是谁,拿起一本恐怖小说就回归到了孩子。恐怖,原本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原始的一种感情,但到了小说里面,它已经变味了,衍生出了一种娱乐的功能。

因为恐怖小说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现代人在潜意识中的某种对日常生活崩溃的不安,而作为它的核心、潜藏在恐怖的背景之下的“神秘”与“未知”,更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不是吗,我们不正是在恐怖小说里认识到了潜伏在恐怖背后的“恶”与“黑暗”的吗?面对恐怖,我们才重新发现了被深深地尘封在心底的“正义”、“善”和“光明”。

当然了,还有故事。和斯蒂芬·金一样,斯坦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惟一不同的是,斯蒂芬·金是在给大人讲故事,而斯坦是在给孩子讲故事。在我们愈来愈不会讲故事、一连串的短篇就能串起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的今天,斯坦显得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他从不拖泥带水,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永远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记忆里,我似乎没有看到过比它们更好看的故事。

贴近身心 激发创造

陈定方(广东学而优图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内之所以没有出现特别受少儿读者欢迎的原创图书,是因为很多创作者不能明白少儿的心理特征,写出来的作品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没什么具体又贴近我们身心的元素,不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自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情况似乎有所好转,然而,由于创作者的视野有限,很难为小读者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因而也反过来造成了素质教育的滞后。

“进口”少儿图书 带来的启示

李辉斐(《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为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失衡”状况担忧:为什么中国原创少儿文学图书不能创造奇迹,而只看见“进口”的少儿图书“横行”市场?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少儿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像曹文轩、秦文君、陈丹燕、葛冰等作家,都是相当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欢迎。而在去年11月中国如愿以偿地加入WTO以前,各行各业就已经开始向国际靠拢,各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版行业亦不例外——那么,出版体制上应该也存在什么问题罢,否则“哈利·波特”、“鸡皮疙瘩”之类如何能在中国图书市场上“炒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