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世界更加美丽

2002-05-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韩小蕙 我有话说

这两年最愉快的一件事,就是在蓝天、白云、金色阳光的澄澈中,爬上北京景山公园最高的万春亭,眺望京城新美景。

历经几百年沧桑,万春亭依然保持着威严的帝王气象,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四野。而经过几代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四野皆奔来眼底的数不清的当代新建筑,无论其多么金碧辉煌多么高耸入云,至这绿意盎然的景山脚下,就都驯顺地匍匐下来,共同鼎力,以图形成一个百川归海,九九归一的大格局。至今天,这大手笔的宏图大略已基本完成,北京已按当初那天才的预想,成为一个硕大的聚宝盆,景山站在盆底中央,渐远、次远、至远,春草一样的新建筑们逐渐高起,直到与最远处的幽幽群山相衔,相接,“更行更远还生”……

这幅美不胜收的景色,总是看不够,看不够!

多少年来,凡走到全国各地,我的眼光永远盯在路边的建筑上,欣赏它们的美,遗憾它们的缺陷,或憎恶它们的丑陋。举世皆说:“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招牌,判断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下,看它的建筑就是了。”此言极是。

前些年,上海最美的地方,我以为属于改建后的外滩,那也可以说是全中国最辉煌灿烂的地段。南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中山陵,真可称是中华大地上气势最恢弘的纪念性建筑,后来者无有出其右者。这些年来,全国的城市建设日日出新月月见光彩,高楼广厦生长得太迅速,且一座比着一座,珍珠不让翡翠,已经拿不准应把桂冠戴在谁的顶上?

就连从小熟悉的北京,也变得越来越陌生,每天都有新大厦拔地而起,建筑水平也似乎每天都有提升。今天你在一条并不是主干道的街上,都可以猛然撞见一幢很标致、很精到、庶几够上国际水准的后现代大厦,金碧辉煌地站立在那儿,比起20年前、10年前、5年前那些数得着的著名建筑,丝毫不差甚至外观更好,工艺水准也更高。

这是真的,我没在编小说。

前些日子,我孩提时代的“小伙伴”回北京探亲,她已去国十多年,先旅欧,后赴美,现在纽约定居。她居然跟我说:“北京现在变得真漂亮,简直比纽约还好呢!”我吃惊,细问怎么比,她答曰:“纽约已经旧了,而北京是新的。”我暗想她是一腔爱国的情怀,就宽容地笑笑,不再言语。

谁想不久之后,又有一客居美国多年的朋友回国,居然也说了同样的话,就颇使我心动了。这朋友性格率真,说话从来表里如一,而且他还操着乡音,诚恳地说:“长安街,东二环,还有西三环上的好多建筑,要论单个儿的,一点儿也不比美国的差。可惜是整体协调不好,都想自我膨胀,不管周围环境,突出自己,结果就乱糟糟了。要说差距,就在这儿了。”

在我以往的感觉里,建筑界的人是素质最高的,他们一般都懂两门以上外语,除了专业之外,还广泛涉猎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社会学、科学……而且,他们是最注意不断补充自己的,永远把学习问题摆在主流位置。1994年,我曾参加建筑界的一个作品评审会,与会者尽是中国最有名的建筑大师,比如今天奥运工程的总设计师马国馨先生,那时还是他们里面最年轻的一位。那个会开得太奇特了,前3天,什么都不干,整整上了3天课,请文学评论家、美术批评家和音乐理论家讲课,讲这三个行业的最新创作动态、新的创作流派等等。坐在宏大的礼堂里,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大师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课、做笔记、提问,那感觉,终生难忘。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知道,建筑行业是最不满足的一个行业,对自己要求甚严,老想做得尽善尽美,就老觉得自己做的不够,还差得远,就老是检点自己,眼光落在自己的缺点上面——回想一下,这些年来,对国内建筑批评最多最严厉的、进而带动整个儿社会严正审视自己工作得失的,不正是建筑行业自己?

这种做法,谓之“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聚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实在是最睿智不过的,谁不愿意不断弃旧图新,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美好呢。

本书的策划和编写,就是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借鉴我国建筑界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做法,在高的标尺面前所进行的一次深层次思考。从严要求,但绝不是否定成绩;有些批评虽激烈,但皆无“恶攻”之心。因此,毋须再套用当年那“三七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等等思维模式,而只需注意是否言之有高见,是否对推动我们今后的建设有所贡献。

此外,多年与建筑界来往,我知道,建筑师是很难做的,受多方面制约自不言,还难在不准许犯错误,一旦建筑做成了,就算定了终身,多大的遗憾都是它了,完全不似我们文学家,写得不满意,鼠标轻轻一点,历史就可以重新开始。既如此,站着说话不腰痛,这多少有点使我不自在,但好在我们的动机是纯正的——一切,都是为了使世界更加美丽!

本丛书,名为“城市批评丛书”,预想每个城市独立成一册,各册文字20万上下,图片50幅左右。论说范围,包括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建筑、城市雕塑、社区建设、人文环境,以及对往日温馨生活的回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与展望等。作者大都是建筑界、文学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文章呈散文笔调,于优美中见出独到见解和思想锋芒。第一辑3部:北京、上海、南京。(本文为该丛书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