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休战改变童书面貌

2002-05-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六·一”节是苏联老大哥立下的传统,美国孩子统统像《寻子遇仙记》里的那个孤儿,或是少年杰克·伦敦一样水深火热,是没什么儿童节可过的。所以这个月底看到《纽约时报书评》的童书特刊,恍惚之间,似乎觉得,美国的花朵也终于摆脱了万圣节的鬼怪和圣诞老人的臭袜子,沐浴到了初夏明媚的春光。

这一份童书特刊,介绍了近期出版的20本值得注意的新书。其中有一篇署名亚历山大·斯蒂勒的书评,以《文化休战影响新出童书》为题,评述了“9·11”事件对儿童读物市场的影响。

文章说,爱国主义成了“9·11”之后很多新出童书的重要主题,不仅用以医治事后的恐惧和心灵创伤,或许也可借此掩盖这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争论和分歧。现任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夫人莱妮(Lynne Cheney)刚刚出版的新书,《美国:爱国主义入门》(America:APatriotic Primer)便以其罕见的和缓和包容性的语气,成为这一现象的代表作品。

作为1986-1993年间“全国人权基金”的主席,切尼夫人在美国的“文化正确”运动中长期扮演着关键角色。她不断抨击某些公共机构所坚持的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即便在“9·11”之后,她也曾集合右翼文化势力,公布了一份名为《保卫文明》的备忘录,历数美国的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散布的种种“不爱国”的言论,引起右翼和自由派知识分子在“9·11”后规模空前的论战。有反对者称,在捍卫文化道统方面,切尼夫人简直就是“美国的塔利班”。

然而,在这本新书的封面上,我们看到的是5个种族各异的少男少女,模仿美军二战期间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合力竖起星条旗的造型。在书中,切尼夫人力图将黑人、印第安人、移民、女权主义者,甚至残障人士齐聚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之下。

时间的流逝带来理性的复归,或许是解释文化论争出现“休战”迹象的最好理由。如果不是身在其间,波音客机撞击摩天大厦带给美国人的惊恐甚至歇斯底里,我们可能永难真切感受。在这之后,人们可以深刻反思,倘若亨廷顿所言“文明的冲突”果真言之成理,那么避免它酿成战祸的最佳途径,究竟是排外,还是包容?究竟是开列流氓国家的清单并加以武力恫吓,还是怀着善意谋求和解与大同?

切尼夫人的这本书,应该兼有中小学教材的功用。所以,告诉孩子应以何种态度对待身边的约翰、迭弋、阿卜杜拉、张小玲或马尔科姆·X,意义无比重大。在仇恨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针刺,终究会长成参天的梁木。

还是那句话:救救孩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