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到底谁在作践谁

2002-06-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山东省聊城大学美术系 刘兰涛 我有话说
读了贵报2002年5月29日8版批评文章《不必作践读书人》,觉得此文实在偏激———贾平凹的文章《好读书》哪有作践谁的意思呢,缘何给他定上“读书人作践读书人”的罪名?

读罢批评者指责的贾平凹先生原作,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幽默的语气来调侃一下文人与政治与金钱的关系。那是戏说,也是自嘲,哪有作践读书人之意?贾平凹先生一介文人,在文坛耕耘经年,对文人的职业宿命早有体悟,自然有所感想。而批评者抓住他的幽默诙谐大做文章并乘机给他扣上“作践读书人”的帽子,实在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和对贾平凹先生忘乎所以的“作践”。不如先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下面三个名词的解释。“文人:指会作诗文的读书人。”“读书人:1指知识分子;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2(方)学生。”“知识分子: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再回头看贾平凹先生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好读书”实际上是“文人”的“好读书”,但文中所感所想皆是文人的辛酸与艰难,如果有人硬要说他把诸如“科学工作者”、“工程师”等所有“读书人”都包括在内了的话,那么我要问,你到底有这样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给贾平凹先生扣上“作践读书人”的罪名还不算完,还要继续作践:他的“这些话透露出一种腐朽落后颓废的观念”;“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的布衣,贾作家也下得了情面‘敲打’一番”。还有更加狠绝的:按照贾作家的逻辑,“如果读书人都不去当官,当官的人都是不读书的人,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枉谈改革开放,枉谈强国富民。”如果说前面的作践还是兴致所及,那么到现在便是赤裸裸的蓄意陷害了:公然主张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引向“还有什么希望可言,你贾平凹居心何在?”人言可畏,真是如此。如果时光倒流到30年前的“文革”时期,想必这位批评者一定能借自己的生花妙笔大受青睐,并继而飞黄腾达。

至此,到底是贾平凹先生在“作践读书人”,还是这位批评者在作践贾平凹先生,答案已不言自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