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骈文研究的新创获

2002-06-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抱朴 我有话说
《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史》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为骈文“释名”,介绍骈文的特征、骈文产生的原因、骈文的美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骈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是全书的枢纽。从第二章到第十二章是“通史”部分,浓笔重彩地描摹骈文生成、发展及演变轨迹。条分缕析,至为精当。最后为“结束语”,探讨骈文演化的内部、外部规律以及对骈文得失的评价及展望,颇有思辨色彩。总之,作者不是泛泛地述史,将作家作品简单罗列,而是有分析、有比较、有定位,充分体现了史论结合的特点。

综观全书,给我们的突出印象是“全”、“新”、“细”。说它“全”,从纵的方面看,涵盖的历史久远,上起上古,下迄现当代。而仅有的几部骈文史,如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台湾学者张仁青的《中国骈文发展史》等仅仅上溯到先秦,下限近代,且规模又小。把现当代作家的骈文收入《通史》,是一大创举,体现了作者新的理念和现当代意识,也是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打通的成功范例,值得学术界深思。从横的方面看,作者还把五胡十六国、西夏、辽、金的骈文,也纳入其中,拨冗钩沉,披沙拣金,又充分体现了整体意识。说它“新”,首先是观点新。作者在论述骈文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是自然界的启发作用、社会生活需要的促进作用、汉语文字的基础作用和阴阳对举思维方式的支配作用等,见解新颖允当,令人耳目一新。其次作者研究骈文的理念也追新求异。以往的骈文史只是采取静态的方式,就事论事,而《通史》则采取动态的方式,一方面是骈文发展史,评述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骈文理论发展史,评述理论著作,并用理论解读作品。两条线索交叉,互相生发,别具特色。说它“细”,不仅仅表现在对作品细致入微的辨析、对骈文风会转变的尽力爬梳,而且还表现在对骈文释名而做的微观考究。

作者认为骈文是“因其通篇多对偶句,如二马并驰而得名。”(P1)又举《说文》及《说文解字注》加以说明。“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又列举了骈文的一些别名,并分析了命名的原因,如“骈俪”是从对偶的角度命名,“四六”主要是从句式的角度命名,“今体”是从时代的角度命名,“律语”主要是从音韵角度命名,“俳语”是从思想和艺术价值二者关系上命名等,引经据典,爬罗剔抉,颇得乾嘉遗韵。

长期以来,骈文研究相对冷落,虽然断断续续有些著述问世,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和气候。《中国骈文通史》的问世,是新的、巨大的创获,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角度上说,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