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定位

2002-06-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许景行 我有话说
比较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专业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原来的普通专科教育相比,都是换汤不换药。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可以马上做起的工作,那就是教材建设。尽管教材建设也同样需要有成果的积累,但在一定情况下,教材的先进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是可以实现的。

下面,我想结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近年开发的高职高专教材,谈一谈高职教材建设的三个定位问题。

首先要体现“21世纪新概念”要求。在现阶段可具体化为一句话,即:实现教材的形式与内容双更新,营造“换代型”赋型机制。

“传统型”教材模式,是对改革开放前我国教材模式的称谓。“传统型”教材的建构模式为“‘旧内容’+‘旧形式’”。我国教材建设中的旧形式结构的总体特征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或模式,建构原则,内容的结构、组成和体系等均陈旧过时,课程设置等与培养政府部门财经干部的“通才”教育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及其应用型需求不协调,不注意经济管理,特别是微观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专才”教育;二级学科下的各门课程都要求自成系统,内容交叉、重复;专业课教材以理性知识为核心,不注意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及其诸多高级应用型岗位群的管理、决策和运作的一般过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则旨在为上述专业课教材提供“必需、够用”的素质、知识与能力基础。在阐述方式上,无论是专业课教材还是专业基础课教材,都是以“从概念到概念”的死板说教为主,不注意发挥图、表、例在塑造高等应用型人才中的“赋型”作用;在能力培养上,它们或者以“务虚”为主,或者旨在为“务虚”提供“必需、够用”的基础,偏重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轻“务实”、轻高等应用型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轻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改良型”教材,是对“文革”后及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教材模式的称谓。“改良型”教材的建构模式为“‘新内容’+‘旧模式’”。

“换代型”教材,是对我国21世纪新要领教材模式的称谓。“换代型”教材的建构模式为“‘新内容’+‘新形式’”。形式与内容双更新”是“换代型”教材的充要条件。

“换代型”专业基础课教材所要求的“更新”必须:a.是“双重的”,即兼顾形式与内容;b.是21世纪的,即有最新的时效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两者缺一,均不能算做“换代型”专业基础课教材。

其次,要突出高职教材的“高层次性”、“职业性”和“可衔接性”三重特征

所谓“高层次性”,是指高等职业专业基础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因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中等教育奠定基础,即旨在支持高等教育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与能力的训练,它所要支持的专业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之处在于,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宽,使之具备适应高新技术或复合型岗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所要支持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是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技能的熟练程度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去掌握高新技术,使之具有适应现代化程度、复杂程度和高科技含量都明显高于中等技术和管理岗位群的那些岗位群的能力。

所谓“职业性”,是指高职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以应用性职业需要为中心,因而区别于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物质产品的工作,他们是工艺师、现场工程师、营销师或服务技师。更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高等应用型“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注重技术训练;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教育从高等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出发,着眼于此类需求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要求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兼顾现代“高等应用型”职业岗位群的流动性、变化性和对其长远需求的前瞻性,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范围;在理论教学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像高等普通教育那样要求有宽厚的基础理论,而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介绍理论应用范围、应用范例、实际操作和管理规范等。

“可衔接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既可与职业教育的“两头”相衔接,又可与普通教育的“两头”相衔接。

最后,高职教材要坚持“能力本位”及“素质、知识、能力教育三统一”的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对“能力本位”要广义地理解。至少以下几点应作为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中“能力本位”的新要求提出来:

(1)培养更富有创业、进取精神和能够不断更新、提高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2)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或技能的人才。

根据这种要求:只强调培养具有创造或创新技能的人才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培养创业技能;同样地,只强调培养具有独创性能力的人才是不够的,更要强调培养兼具协调能力、集体合作和交流技能的人才。

(3)所有课程中,都应加进环保方面的内容

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决定的。未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以下简称TVET)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和高新技术条件下就业的人,而且要培养有责任感、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必须关注环境,有能力保护他人的福利。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出版了21世纪课程教材。这套高专高职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包括:1.旅游经济学,2.旅游法规,3.旅游交际礼仪,4.旅游公共关系学,5.中外民俗,6.旅游心理学,7.旅游与饭店会计,8.旅游企业财务管理,9.旅游学概论,10.旅游市场营销管理,11.旅行社运行与管理,12.导游原理与实务,13.中国旅游地理,14.旅游英语,15.饭店管理概论,16.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17.餐饮服务与管理,18.饭店实用英语,19.酒店设备运行与管理,20.食品营养与卫生

这套教材,突出了高职的“高层次性”和“职业性”双重特征体现了“21世纪新概念”要求,即:实现了教材的形式与内容双更新,营造“换代型”赋型机制。

除以上两大原则之外,本套教材还做到了:

1)理论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材密切联系中外实际,特别是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运作实际,解决“所学无用”和“所用未学”的问题;有一定的前瞻性,着眼于全球企业管理实践与学科发展趋势,及21世纪我国微观企业高等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解决了我国高职高专教材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问题。

2)实现模式转换

通过纵向比较,解决了教材模式的传统与创新的转换问题;通过横向比较,明确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教材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建构:以培养适于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求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国际先进的教材模式接轨,注重方法讲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宽口径、通用性、务实型,兼顾素质、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限)与能力诸方面的21世纪课程教材体系。

3)有分析、有取舍的借鉴以前教材

4)理顺了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关系

科学设计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梯度”,形成循序渐进的体系和层次,使后续课程与基础课程在知识点上相互呼应,做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兼顾各教材知识体系的周延性和复盖面。

5)创造了一种教材品牌

本系列教材的作者努力创造一种教材品牌,即:以最简洁的阐释,用最小的篇幅(每种教材总字数25万字左右,最多不超过30万字),通过最丰富的栏目设置、最生动的体例和崭新的“换代型”赋型机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本套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别具一格

内容展开尽可能采用了图、表、实例,各章中穿插若干“专题”或“专栏”(专门设计某一具体问题,特别是前沿性的问题)、“问卷”【如即问即答的“小思考”,专门就各节的重点、难点或关键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拘一格(诸如判断、选择、简答等);并当即给出简明的答案】;“微型案例”、“典型个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现实性,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等栏目,使课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设置了“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关键概念”、“章后习题分析”、“补充阅读材料”、“自测题参考答案”、“主要参考节目”等栏目。

本系列教材各书的知识要点应以其体系架构为背景,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三环节进行陈述,且要“点到为止”,尽量从简对“为什么”的陈述。这里应指出的是:

知识要点前两环节的作用是使学生通过“知其然”(=“是什么”)和“所以然”(=“为什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应以问题或有争议的论点作为前导,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解决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到“是什么”的结论和“为什么”的思路上来。否则,“是什么”又会搞成生硬的知识灌输,“为什么”又变成死板的说教,从而重蹈“填鸭式“覆辙。第三环节的作用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怎么办”,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这应作为“应用型”教育的重点。“知识要点”的教学通过最丰富的栏目设置和生动的体例得以加强。

本系列各教材的知识内容,均取材于:本专业(或学科)中外版最新教材(高职、BBA、MBA课程等诸层次的相应新版教材均可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海内外著名高绩效旅游企业的最新实践举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企业管理实务的成功经验等。这里最重要的是各书作者善于把通过上述途径借鉴的各种要素,以最适合于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方试,组织到不超出高职高专知识范围的相应教材中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