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来“咸丰十二年”

2002-06-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冯佐哲 我有话说
近读2002年4月19日《××晚报》,“相约星期五”专栏中刊载的该报记者×××撰写的《王刚:装嫩实属迫不得已》一文,内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笔者诧异,百思不得其解。文中写道:“记者落座的黑漆描金榻,据说制作于咸丰十二年;墙上镌刻着‘享、祀、芯、芬’四个大字的四扇屏风,则是清中期的;迎门而放的黄花梨木八仙桌,是清代早期的;就连桌上放着的茶壶,也是宋代著名的吉州窑烧制的……”众所周知,“咸丰”是清文宗(奕?,1831—1861年)的年号,总共只有十一年(1851—1861年)。因为清文宗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占领天津,进逼北京时,慌忙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在今承德市);并且在第二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即1861年8月22日),病逝于此,享年31岁。由此可见,咸丰只有十一年,决不会有十二年。看来这个错误的出现,撰文的记者,不得辞其咎也。

无独有偶,同样是最近发生在另一位记者身上的事,也令笔者感触良多。事情是这样的:近年来,由于通讯事业的发展与便捷,眼下时兴“电话采访”;笔者上个月连续两次接到《××晨报》记者×××的电话,询问有关电视剧《梦断紫禁城》的事宜。笔者都一一给以回答,并作了详细解释。可是笔者在2002年4月7日的一份文摘报纸(题目:《〈梦断紫禁城〉观众边骂边看》,此文原文刊载在《××晨报》2002年4月1日第11版,即“文化版”,题目为:《新鲜!这个和?深明大义》)上却发现短短的一段话,竟错了三四处,实在不应该。原文是:“和?出身中上等家庭,世袭三等清车都尉,为皇上出行仪仗队打旗扯幡。不像电视剧中说的是抬轿子出身。因为和?人长得漂亮,又有才学,深得皇上宠爱。所以他比谁都爬得快。野史记载他因巧答乾隆的问题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前清门侍卫。而剧情里却说被封为侍卫总管,可是清朝没有这个官职!……”这里的“清车督尉”应为“轻车都尉”;“为皇上出行仪仗队打旗扯幡”是解释语,本应为“打执事”的;“前清门侍卫”应为“乾清门侍卫”……笔者发现后,赶忙给×××记者打电话,一是请她赶快更正;二是索要报纸。但遗憾的是,她竟回答:“没关系,文责自负”。

通过以上两件小事,再加上笔者平日翻阅报刊,经常发现个别记者写的文章、通讯,时有错字、病句、语句不通,或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出现,总觉得有些错误是不应该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记者的职业是神圣的,是令人羡慕和尊敬的,在某种意义上起着人们教师的作用;因此他们的知识面应该是宽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的……。其实像上面列举的小错误,不少是常识性的,只要平时多留心,多查查字典、工具书就不难解决。例如“乾清门”,我们只要逛故宫,就必须经过这座门,况且“乾”与“坤”相对,一个代表“天”、“阳”;一个代表“地”、“阴”。“乾清宫”与“坤宁宫”相对,是常识性的问题,不应该错。

作为一位优秀的记者,不仅应该懂得新闻学、文学,而且对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甚至自然科学都要了解一些。这就是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广博的知识。当然这种要求似乎有些高,但作为一位杰出的记者,是应该具备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如果一时拿不准的问题,那就必须再问一问,或查一查工具书,也就是说一定要有敬业思想,要有对读者、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要有认真的精神,勤勤恳恳,不要怕麻烦,这样就会不出错,或少出错。

总之,笔者写此小文,是一时有感而发,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举个例子罢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笔者的目的和初衷就是提醒人们,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如何更敬业、更积极、更具有进取精神;从而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生活更丰富,更有品位和尊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