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科普图书出版:为什么?怎么办?

2002-06-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启蒙了几代人,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像科普图书曾有过的如此的辉煌景象,我们已经久违了。

●200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的《电脑十万个为什么》(入门篇)仅销售了几万册。

作为科技出版工作者,我们深知科普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与物力从事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但多年来成效甚微。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启蒙了几代人,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像科普图书曾有过的如此的辉煌景象,我们已经久违了。

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面对令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的传播手段,科普图书也如同进入百慕大的船只,迅速消失在浩瀚的书海中,根本不可能产生《十万个为什么》那么大的影响力,就连经过媒体炒作的《院士科普丛书》也没掀起多大的波浪。比如电子工业社花重金从美国引进的著名畅销书《信息饥渴》,只销售了几千册;曾荣获199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的《电脑十万个为什么》(入门篇)也仅销售了几万册,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科普图书的品种规模与我国受教育人口之间的比例要求相差的太悬殊,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需要大量的拓荒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其变为丰硕的果园。

问题分析

综观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科普图书出版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真正从事创造的优秀科普作家越来越少

同样是一个具备一定能力的人,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先不说是否能成为著名科学家,起码在单位里业务能力很强,会得到领导重用,同事、同行尊敬,加薪水、晋职易如反掌,名利双收。但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普作品创造上,虽然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但因与本职工作基本没有关联,会被领导看成不务正业,同事认为谋求蝇头小利,同行不屑一顾,对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几乎没任何帮助,评职称还不算数,就连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也明确规定科普图书不得参评,更不要说因从事科普创作而晋升职位了,因此造成了人们对科普作品的创作缺乏动力。

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鼓励科普创作。科普作品,尤其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出版,要向学术专著的出版一样,得到单位承认与社会的认可,并给予科普作家相当的社会地位,想方设法调动起大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科普作家心甘情愿地投入更大的精力,取得更多的收获。

(2)读者缺少看科普图书的欲望

科普图书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文学作品情节复杂,紧张刺激,可以使人产生快感,让人爱不释手;科技图书能使人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或迅速致富,或迅速掌握、提高技术水平。而科普图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越来越多,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图书,非常理性而实用的读者,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选购并认真阅读看似对个人价值并不很大的科普图书。社会上的一些盲目浮躁现象也使人们冷落了科普图书。

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普图书的作用,宣扬科技文化知识的作用,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促进公众阅读科普图书,激励人们学习科技知识。

(3)市场没有销售科普图书的热情

为吸引读者,科普图书一般都采用小开本,短篇幅的形式,因此定价大多很低。而书店现在都自负盈亏,效益第一。面对销量不大、码洋又很低的科普图书,书店怎么可能有销售热情?有时候碍于各出版社的面子,书店会适当进一些科普图书,但最终常常难逃退书的恶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解决科普图书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只要书好卖,相信单本书码洋低些应该不是问题。

(4)出版社孤掌难鸣

由于上述作者、读者、市场等各方面的原因,可以说科普图书的出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如此残酷的事实面前,再有韧性的出版社也很难持续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出版社越不下功夫去挖掘优秀作者和作品,科普图书就越缺少精品,读者与市场也就越不能认可,因此造成了科普图书出版工作的恶性循环。

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要想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全面了解、认真分析作者、读者、市场及出版社等各方面的需求、困难、问题及解决方法。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一个科普图书出版工作的情况调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深信有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有各出版社的积极参与,有众多经验丰富的同行专家出谋划策,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一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

政策建议

现在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尤其加入W TO后,我们无法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命令手段来干预、强迫出版社的生产经营,只能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来引导出版社自愿出版科普图书。下面就促进科普读物的出版工作,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设立科普著作出版基金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专著出版一直面临今天科普著作出版同样的困境。为了解决学术专著出版难的问题,1997年,国家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了一大批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时至今日,能否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已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几乎成了能否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先决条件,因为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专家认可并给予资助的学术著作,是经得起各种检验的。正是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使得各出版社都非常重视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长此以往,既解决了学术专著出版难的问题,又繁荣了学术专著的出版市场。

有关部门可否借鉴一下这一成功经验,也设立国家科普著作出版基金。目前北京市科委设立了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但它是地方性基金,影响与效果都无法与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相提并论。

(2)放宽政策

为支持学术专著的出版,国家采取了允许协作出版的政策。应该说这确实为学术专著的出版提供了方便。但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不含科普读物和生活用书。为鼓励科普图书的出版,可能否考虑放宽政策,在一段时期内(比如2年内),允许科普读物协作出版,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繁荣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当然要有严格的配套审查与监控措施,以避免不法之徒浑水摸鱼。

(3)奖励与要求并用

目前虽然也设立了作为国家图书奖分支奖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但仅靠两年一次的评奖活动远不能调动各出版社出版科普图书的积极性。建议新闻出版总署利用目前仍进行的书号控制,对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图书追加一倍的书号奖励,并作为评选和复核全国优秀出版社的必要条件之一,相信前者对书号紧缺的小出版社会有相当的吸引力,而后者对不缺书号但希望拥有并保持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的大出版社会有一定的约束。

(4)加大作家的奖励力度

为调动科普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可否在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明确规定科普图书获奖比例,并在有关评定职称文件中,明确科普图书与学术专著享有同等地位,以求得全社会对科普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5)通过新闻媒体调动公众的阅读热情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传播知识的功能,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全国性媒体中,开辟长期科普知识及竞赛专栏;在现有的热播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和开心词典、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中增加有关科普常识的问题等,争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科普知识的新高潮。

如果出版社、作者、读者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相信图书市场方面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代碧霄”。我们殷切地期望,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能像诗中的白鹤,成为提升民族文明和民族素质的翅膀,让中华民族之心高高飞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