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儿恐怖小说专家看法不一

2002-06-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坦是当今天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所创作的小说多以恐怖、惊险、扣人心弦见长。在接力出版社成功推出了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之后,新蕾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幽灵街”系列。

“幽灵街”与我们主流的儿童小说不大相同。它不太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是着力渲染气氛。在斯坦制造的超现实空间里,充满了刺激的冒险、紧张的节奏、绝妙的悬念和令人毛骨悚然又有惊无险的恐怖气氛,这些都较好地迎合了儿童的阅读心理。

比起成人的恐怖小说,它没有过分渲染恐怖,而是非常周到地照顾了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有的阅读审美。

据了解,“鸡皮疙瘩”的首批4种已连续5次加印,目前销售逾40万册,该丛书的第二批4种也将于近日上市。从热销的“鸡皮疙瘩”系列到“幽灵街”系列,以及明天出版社的“恐怖俱乐部”丛书等,有媒体呼吁,少儿图书进入了“恐怖年”。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认为,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比如“鸡皮疙瘩”丛书,与我们通常阅读小说、童话,以及科幻故事相比较,颇有异趣。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也认为,我们许多人对恐怖小说都有一种饥饿感,就连斯蒂芬·金自己都沾沾自喜地说,不论是谁,拿起一本恐怖小说就回归到了孩子。恐怖小说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现代人在潜意识中的某种对日常生活崩溃的不安,我们正是在恐怖小说里认识到了潜伏在恐怖背后的“恶”与“黑暗”,面对恐怖,我们才重新发现了被深深地尘封在心底的“正义”、“善”和“光明”。

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王泉根则对恐怖小说持不同意见。他说,少年儿童在个人成长中需要多方面心理训练,紧张、刺激、恐怖类的阅读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成长有一定意义。同时,小孩子也喜欢听恐怖故事,每个人尤其是儿童对鬼故事又惊又怕又喜欢听的心理是很自然的,这种惊险的故事是源自现实生活,提供了生活中不能体验的陌生、虚拟的故事情节,满足了少儿好奇的心理。正是因为儿童对鬼怪故事有阅读心理的期待,这类读物有一定市场,无论是“鸡皮疙瘩”还是“幽灵街”,在市场上都有一定卖点。但是,作为对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抱着严肃认真态度的成人来说,应当很小心地对待这类读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不是儿童喜欢的都一味提供给他们。儿童是不知深浅的,需要负责任的成人引导。就好像有的小孩因为好奇去品尝毒品,他们对于鬼怪故事不知深浅。这类恐怖故事设置的背景一般是坟墓、死亡、幽灵,一旦喜欢上这类读物,整天处在阅读的紧张状态中,将使儿童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有文章提出“惊险幻设型”儿童文学,纯属炒作。这一类书偶尔看一下可以,假如少儿出版形成一股风,少儿图书中妖魔鬼怪横行,绝对不是好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