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宝是这样修复的

2002-06-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相信很多读者对《永乐大典》并不陌生。这部由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文臣历时4年纂修而成的大典,完成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上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分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目前,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零册约400册左右,约800余卷,不到原书的4%,而且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

《永乐大典》的辉煌及其在近代史上的特殊遭遇,反映了国家之兴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1949年前,《大典》只有零星的影印,1960年、1962年、1982年、1986年,海峡两岸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永乐大典》,几乎将当时能够搜罗到的全部卷页都囊括其中。但是由于版式、技术的限制,以上版本都有不少遗憾之处,例如采用缩印方式,难以保存原书的全部信息,根据缩微胶卷或影本复制,致使文字漫漶不清。影印本中,许多文字、标点都系后人描制,书名套红也系编辑时所加,其中还有许多错误和未尽人意之处。而运用现代尖端摄影及印刷技术,直接摄取原书影像,则完全可以弥补以上种种不足。近来,《永乐大典》在世界各地又续有发现,为此前诸本编印时所未见。所以,重新影印《永乐大典》的条件时机均已成熟。为使《永乐大典》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委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馆内收藏的161册《永乐大典》率先仿真影印出版。仿真再版的《永乐大典》严格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潢加以复制,致力保存《永乐大典》的一切信息,以推动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00年,国际知名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斯仁先生曾呼吁各国将所存《永乐大典》交还中国国家图书馆,引起了关心中华文化的许多有识之士的响应。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已有《永乐大典》221册(包括原本、抄本和摄影本),这是重新影印出版存世全部《永乐大典》的良好基础。经过多方的努力和策划,中国国家图书馆毅然决定承担这一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以最为先进的影印和装帧技术,仿真再版《永乐大典》。

据国家图书馆有关专家介绍,馆藏《永乐大典》的修复,主要采取以下技法:书皮的修复,一般不把用作书皮的丝织品从纸板上揭下来,只把破损处周围掀起1厘米左右,然后用颜色近似的丝织品修补。用作书皮的纸板修复时,要把纸板分层揭开1厘米左右,把补纸插进,然后在补纸上再粘纸,直至补纸和纸板厚度相同为止。书叶的修复,以“掏补”为主,即在不拆掉书皮和纸捻的情况下,把毛笔、补纸伸进书叶中间修补书叶上的破洞。选用的补纸要比书叶薄一点,四周用手撕出纸毛纤维,补纸与书叶相搭地碰接,然后按平时补书的方法用薄纸在补纸上再补一层,以统一补纸和书叶互相搭接处的厚度。

《永乐大典》修复材料的选择,书叶为皮纸,书皮是用粗丝绢制成的。因此,补书叶也要选用皮纸。这点,国家图书馆还有一定的优势,他们保留着清代早期的“高丽纸”。“高丽纸”是楮皮纸,用来修补《永乐大典》,无论从纸张的年代还是从纸张的纤维来说,都是非常合适的。至于绢,现在还找不到和《永乐大典》书皮用的一样的,只能用现在能买到的最好的绢来修补了。

《永乐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收藏的历史。今年距《永乐大典》纂修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永乐大典》中保存的书籍史料,至今还没有被全部认识、利用,而影印本的出版,正好为进行这一步工作创造了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