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学术前沿

2002-06-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心”部分学者在进行学术探讨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是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唯一的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金融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曹龙骐教授为中心主任,经济学专家苏东斌教授与黄卫平、董立坤、郁龙余、莫世祥教授等为副主任。“中心”聘任刘鸿儒教授(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导)、纪宝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导)、曾康霖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导)、胡培兆教授(厦门大学博导)等著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或兼职教授。

该“中心”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为当时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方生教授。1993年底,经济学专家苏东斌调入该研究所。1996年,该所更名为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科研创作与学术活动,该所成为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重要学术团体,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2000年1月,深圳大学成立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组织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授、学者开展经济特区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心”整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及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深圳工业发展研究所、特区法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于中国经济特区的创新研究。

宗旨:由于中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完全有别于世界其它经济特区,它要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带动、辐射、示范、窗口”作用;又由于“中国经济特区将贯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所以,解读特区,就是在探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各种有效途径评说特区,也就是在追寻由贫穷落后走向共同富裕的各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特色:

一、研究内容的特色:不是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研究而是多学科、交叉型的综合性研究;不是仅仅研究某一体制,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为特征来研究“以法治国”的外在环境和“以德治国”的内在素质的良性互动;

二、研究条件的特色:不是异乡异客的独立探索,而是身处研究对象的区位优势——中国经济特区的典型——“深圳”,面对研究对象的借鉴优势——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香港;

三、研究方式的特色:不是专职人员的单位封闭式研究,而是以“课题组合”为特征的全方位开放式研究,以此来促进科研生产力的优化配置。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特区经济研究、特区法制、政治与行政改革研究、特区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项目3~4个,还承担深圳市及其他经济特区有关部门的社科科研项目。作为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机构,“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促进深圳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

“中心”成立以来进行的大型学术活动主要有:

1、主办“2001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大型学术研讨会

2001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心”主办的“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150位参会代表中,有60多位是来自全国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刘鸿儒、教育部阚延河副司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副局长、中国社科院王振中教授、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南开大学蔡拓教授、著名金融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江其务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骏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教授以及六大经济特区相关部门领导和学者出席会议。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梦奎专门发来书面讲话。深圳市社会科学界专家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学者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入选论文50多篇,会后已出版论文集。

2、共同承办了“海峡两岸中小型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1年12月2~4日,“中心”与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共同承办了“海峡两岸中小型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9篇,3天大会研讨与6个分会场的主题研讨,台湾地区参会者达30人。研讨会对推进两岸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增进两岸在该领域的互动互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联合主办“中国入世后大陆、香港、澳门经贸法律新问题”学术研讨会

“中心”与深圳大学法学院等7个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入世后大陆、香港、澳门经贸法律新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2年5月24日至26日在“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中国入世后大陆、香港、澳门经贸法律新问题。参加人员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近70人,来自香港、台湾和澳门的专家11人。

研究生培养也是“中心”承担的任务之一。“中心”的硕士培养涵盖了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行政学、法学、文艺学等共九个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分别由苏东斌教授、曹龙骐教授、黄卫平教授、董立坤教授、吴予敏教授等担任。

“中心”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

1、《中国经济特区史略》(苏东斌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全书共47万字。

该书是全面详实地介绍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和浦东新区等六大经济特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设成就的史书,它以历史为线索,分别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和浦东新区为单位进行独立研究,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全面展示六大经济特区从筹建、诞生、奠基、发展和展望等情况,分析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理论问题、现实障碍以及特区的经验和对策。

2、《中国经济特区论——深大学者专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共42.1万字。

该书汇聚了深大学者从事特区研究的成果,包括深圳以及中国其他经济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该书在理论性、现实性、对策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其中好些文章对目前中西部地区制定发展战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选择经济》(苏东斌集),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第一、二版),全书共59.1万字。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经济本质的思想出发,结合人力资本、公共选择等现代经济理论,既系统地阐述了与客体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主体的“选择经济的本体、过程、实现与环境”,综合地分析了个人全过程的经济行为,又从个人经济行为角度,多层次地探索着现代化道路上的基本制度安排与路径依赖。

书中结合对大量此类中外经济现象的分析,歌颂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在贯穿着“自由而负责的个人选择是劳动者创造与实现的基础与条件”这一例题的同时,得出了“来自选择的幸福”这一基本结论。

4、《产权·机制·效率——台湾香港公有经济再研究》(袁易明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全书共29万字。

这是一部研究台湾香港公有经济问题的专著。该书分析了台湾香港两地公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通过揭示两地公有经济的产权结构、公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两地公有经济效率的根本原因,进而研究两地公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公有经济改革的目标体制以及改革的路径。

5、《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钟坚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全书23.2万字。

该书以不断发展中的深港经济合作实践为事实根据,将理论阐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深港经济合作问题放到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亚太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作整体探讨和实证研究。

6、《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钟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全书约40万字。

该书研究了世界科学园区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建设和开发的一般规律;分别对美国硅谷和台湾硅谷进行了制度分析;另外对美国、日本、台湾、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园区做了典型案例研究。

7、《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⒂》(黄卫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全书共24万字。

本书对当代中国政治现实尤其是关涉中国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有如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等宏观问题,亦有如我国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等微观问题。因此,本书对于人们了解、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的现实,了解、认识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与进程,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见解,给人启发。

8、《金融问题前沿》(曹龙骐等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全书约35万字。该书对我国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和风险投资等我国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热点、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剖析。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金融改革走势;第二篇金融宏观调控;第三篇金融市场研究;第四篇风险投资探索。

9、《劳动价值学说史略》(苏东斌、钟若愚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全书共48.5万字。

本书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时,分别抽象出价值的“概念”、“决定”及“实现”等三项基本内容,以此来对这一科学假说进行学术考察和证明。全书以史实为依据展开论述,并指出,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从概念上看,应从“价值论”转为“财富论”;从决定上看,应以“劳动价值论”转为“要素贡献论”;从实现上看,应从“价值论”转为“价格论”,而“价格论”的实质也就是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剥削应视为超经济收入。

10、《台湾、香港、澳门经济史略》(苏东斌、李沛然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全书共64.4万字。

该书是一部全面详实地介绍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史书,它以历史为线索,分别以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为单位进行独立研究,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比较全面地展示三地的经济历史与现状。

11、《人与经济》(苏东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全书共55万字。该书概括了作者近10年来关于“人的经济”问题上的主要学术观点。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愿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开展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和“示范”作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出谋划策、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