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的思考:举起理性世界的火炬

2002-06-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芙芙 我有话说
在科学的影响已日渐深刻地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时,不了解科学也许不妨碍一个人的生存,但会让他的生活失色不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你看到过因此停止思考的科学家吗?他们的固执与可爱就在于此——竟敢顶着嘲弄的眼神“愚蠢”地聪明着。但是,不知何故,我总是怀疑,对于科学的成就,上帝的笑可能另有一种意味,否则,他给我们发达的大脑干什么?我不相信,当人类发现原子结构时,那来自宇宙的星光就是上帝嘲弄的眼神。我不相信,当DNA双螺旋之谜公诸于世时,那旷野里随风摇曳的野玫瑰就是上帝讥讽的嘴角。科学,就是我们回报上帝恩赐的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自然的出神入化还包含着一种规则,一种可以被总结被抽象的美。世界的科学表达,与那种诗意的表达一样,都使人感到那种来自自然的美的震撼。无论如何,仁慈宽容的上帝此时是不会用刻薄的笑对待他的子民的。

科学的思考是迷人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了这种思考的过程时,它就更加迷人。所以,要展示科学的美往往不只是展示它的成果,那段历经种种失败和沮丧,甚至绕了无数弯路、损失惨重的实践过程,更需要将之公诸于众。比如,DDT从灭虫功臣到环境罪人的角色转变史;氟利昂破坏环境的发现过程等,无一不是经由科学的研究发现的。然而,这些发现却成了反科学任意诋毁科学的利器。难道文明的衰落就一定源自科学的进步?面对这种论断,上帝的笑又意味着什么?难道因人性的贪婪而导致的对科学的滥用其责任也要由科学的进步来承担?对于这样的想法,上帝是不是也会笑?只是,他笑的,可能不是人的思考,而是人的不思考。

对科学思考的嘲笑更多地来自人的同类。从生物的进化理论到地球的大陆漂移假说,乃至宇宙的大爆炸起源理论,各种科学论断无不曾经受过种种嘲弄。时至今日,这种嘲笑和指责声仍不绝于耳,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的扩张引发了多少人因人类传统习俗的失落而对科学大肆贬损,克隆技术与器官再造又激起了多少人因为生命伦理价值遭遇挑战而对科学不负责任地横加批评。此时,人类在智慧上的自我攀升不再是一种荣耀,相反,而是沦为新的罪恶之源。如果与原罪一起数罪并罚,能活到今天,我们更要感谢上帝的仁慈了。

考察知识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科学自诞生以来走的一直是条自我否定的路。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到爱因斯坦,对前人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质疑有一个特点,即以理解为基础,至少,质疑者知道他所质疑的是什么。以一无所知为基础的批判与以盲目相信为基础的赞同一向互为表里,是专横与愚昧这枚硬币的正反面。科学是理性世界的火炬,虽然,它不是为了照亮这个世界才出现的,但是,世界因它而不再蒙昧。如果这个多元的世界允许关于真理的不同表达,那么,科学的语言就应该有它存在的理由。人们有观察并思考科学视角下的世界的权利,而且,科学也有让人了解自己观点的权利。

近30年来,相对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其发展速度与质量都是不成比例的。人们不知道那些科学新成果的真正的意义,甚至并不真正了解这些成果是什么,只是尾随着流行文化的宣传,这使得真正的科学普及遭遇到更大的困难。克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当人们还不甚明了这些概念的科学涵义时,好莱坞的梦幻工厂已经抢先一步盗用了它们。对科学错误的理解,这种文化流感的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之后,科学的疫苗就很难再起到预防的作用了。各种各样的误解中,再没有比对科学的误解更厉害的了。就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交流而言,书籍应该是最得力的工具。书没有电视或报刊反应快,但比后者更容易将道理讲明白,而且对读者(观众)的影响也更为彻底和持久。但是,同样很清楚的是,科学在亲自普及其自身时,没有有效地发挥书籍强大的沟通与交流的功能。既然无法控制通俗文化对科学的盗用或滥用,那么,科学就必须注意在影响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做文章。在流行文化一呼百应的年代,培养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才是科学普及的首要任务,他们至少要知道,娱乐中的科学常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信息交错的互联网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时,普通人的科学素养就表现在如何有效区分真理与胡说上。如果科普只是一味地展示科学成果,而不关心浏览它们的人是否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种展示就不过是黑暗中的黑匣子里的火把,能照亮什么呢?

如果有读者抱怨买不到好的科普书,倒还是件好事,至少说明还有人关心科学;如果到了没人抱怨的时候,要么是科普书出得太好了,要么就是读书人已经不再关注科学。以往科普书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提到它,人们立刻就想到了中小学生,想到了青少年,似乎只有祖国的下一代才需要普及科学知识,才需要进行科学教育。二是不能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无法与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我不相信一个人在他拿到中学毕业文凭时就已完成了对科学的了解,他的判断能力就足够应付其一生所遇到的问题了。在科学的影响已日渐深刻地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时,不了解科学也许不妨碍一个人的生存,但会让他的生活失色不少。21世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发达状态,对于人的任何一种需求,不是没有东西来满足,而是多得人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来满足。此时,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又一次突显了出来,而必要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则有助于这种判断能力的培养。

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策划编选,并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普重点资助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重点图书的“看世界”丛书,就是为了帮助培养这种科学的判断能力而产生的。它关注的就是现今人们身边的科学,就是此时此刻的科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套丛书将“与读者交流”放在了写作的首要位置,翻开书页,你会发现作者不是在独白,你得跟他进行思想的对话才能把书读下去。

这套丛书有20种,其实就是20个无人不知而又无人知其详的话题,比如“记忆”、“打架”、“飞翔”等。现已出版了《全球大脑》(Sieg著)、《宇宙中的星光》(王家骥著)、《炼金家的罪与罚》(钟爱民著)三种,年内还将出版的有《两性冲突》(陈蓉霞著)、《给你点颜色看看》(田昆玉、董光壁著)、《血液》(张大庆著)、《空间》(关洪著)等,2003年将全部出齐。在每一本书中,作者都竭尽所能地将这一领域的科学进展进行概括性地综述,但千万不要以为作者对他的话题知无不尽,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尚留有无数的未解之谜,所以,每本书都有很多疑问让你不得不思考。你很可能读完了书却带着一脑袋的疑问,甚至要去推翻书中的某个结论。如果是这样,丛书的第二个目的就达到了——作者希望在交流中能引起你的思索。你必须思考,然而才会有疑问。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书中都成了作者铺设思考路线的砖头,你不是为了看砖头才走在上面(虽然你不会不看,有些砖头还挺漂亮),而是要踩着砖头进行思想的散步。比如,现实的生活已经使你认识到,万维网不仅使人们失去了以往关于距离远近的清晰对比,而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来承载本已成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更可怕的是,这张网竟然神奇般地促使这股宏大的信息流迅捷地奔腾在地球的任一角落。那么,支持这个奇迹的电子基础是什么?《全球大脑》讲的就是信息网是靠哪些软件之针和硬件之线慢慢结起来的,它又是怎样越来越密的,这张网未来还能网住什么。

不要被丛书的这两个目的吓回去。翻开丛书的任何一本,你将会惊喜地发现,迎接你的不再是以往单调的白纸黑字。美妙的图片与轻松的文字共同为你构筑了一个智力的世界,哪怕你根本不想动脑筋,但走进书中,就由不得你了。每一本书都是一本漂亮的小画报,只是那些图就够你看一阵子的。更妙的是,每本书都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你可以从任何一章看起,此举决不会影响你对这个话题的了解。比如,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世界性问题,而《炼金家的罪与罚》从环境污染的发展史这个角度来观察现代化学的进展,读了这本书,对于科学的罪与罚,这个今天被广为争论的问题,你会有自己的判断。咦?《给你点颜色看看》,作者要教训你什么吗?不是,他指给你看的也是一个五彩的世界,快去翻翻书吧。

(《全球大脑》,Sieg著,20.00元;《宇宙中的星光》,王家骥著,20.00元;《炼金家的罪与罚》,钟爱民著,20.00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