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问题

2002-07-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基本的交往单位和构成形式,也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但是,这种政治构架和价值体系遭遇到双重威胁,一方面是狭隘的、自闭的地方主义、种族主义,另一方面是军事霸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等。正如民族主义理论问题专家安东尼·史密斯在著作《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中文版序所言,冷战结束后“种族-民族主义取代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成为全世界社会运动和政治理想的基础和语言”。目前,后冷战时代出现的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民族主义、欧洲境内的民族主义、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中东地区夹杂着宗教因素的民族主义冲突,等等,已经成为直接左右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民族性和民族主义问题、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等基本理论问题,越来越引起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关注。

近10年来俄国遭遇的“民族主义问题”比起全球性民族主义风潮要复杂得多。从政治结构和制度的角度说,苏联解体后,支持苏联存在的种种理念随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苏联所制造的或压制的民族主义后遗症也迅速暴露出来。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国家后,虽然可以合法地宣扬俄罗斯民族理念,然而苏联解体同时蕴含着俄罗斯境内的地方民族主义危机,俄罗斯主流民族国家观念遭遇到不同地域的民族主义抵抗。

另一方面,作为民族国家的俄罗斯,同样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后殖民主义的强劲攻势,即在积极接纳全球化带来的直接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利用经济实力和强权试图瓦解俄国不断重建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动摇俄罗斯民族国家之象征的政府权威的威胁。如何解决这种民族主义问题,成了今天事关俄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原则性问题。

因此,俄国社会转型问题与其民族主义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为近10多年国际学术界最关注的领域之一,西方和俄国学术界都对这个问题投入了很大精力,例如2000年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按不同专题选编1995年8月在华沙举行的“中东欧研究”第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5本论文选,几乎超过一半的论文都与俄国民族主义问题有关。林精华先生的著作《民族主义的意义和悖论——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研究》,把民族主义作为“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转型”主导问题来研究,吻合国际斯拉夫研究的主流学术趋向,也符合俄国社会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变革事实。

不仅如此,把苏联解体以来俄国社会变革置于“世纪之交的民族主义”范畴之下,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之结果。因为我们习惯于用“苏联解体以来”概念概括近10来年俄国变化,事实上这是不完整的:一方面俄国在这个世纪之交发生的变化是远远超出意识形态范围的,正是依靠民族主义引导才度过了难关,没有发生苏联那种解体(事实上,俄联邦境内民族主义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比苏联时代弱,可是俄联邦没有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近10年来民族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俄国民族主义是这种重要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作者从民族主义范畴之下理解俄国变化,大大改观了国内甚至俄国学术界局限于从苏联解体单方面、单因素考虑之不足,从而比较实际地论述了俄国社会变革是在更大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的,既有助于我们把握俄罗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观格局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一项很富有创意的思想成果,对比较文化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俄罗斯作为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一个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源和文化渊源关系,很早就形成了斯拉夫派和西化派的文化论争态势,对斯拉夫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在社会的常态下进行了长久的探索。这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对于俄罗斯民族主义展开深入研究,对于中国这种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社会和文化选择,是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此外,文化转型和民族主义都是相当复杂的课题,要涉及到很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很大,需要充分考虑到方法论的问题。本书作者把文化转型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具体落实到社会直观现象、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等领域,尤其是民族价值观、文化观念、文学理论、文学史等方面。众所周知,俄罗斯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在具有独特审美特质的文学和对文学认识的批评理论或批评实践上,并深刻影响到各种具体文化现象和对文化的理论认识以及文化的民族表达方式,特别是俄国哲学探索上的民族精神特性与民族主义关系更为深刻。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主义诉求,主要是通过理念设置而影响实践的,其中哲学探索、各种样式的文学创作、文学史叙述、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化观念变革等担当了重要的功能。由此,对当代俄国民族主义问题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应具体考察种种民族主义具体现象,要特别注意民族精神危机和再生的哲学表现形式、文化理念破坏与重建、文艺学体系崩溃与重建、文学史系统更换、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等领域,这些是民族主义集中表现的区域。从理论的视阈来说,本著作是极富有开拓性的,采用并成功地驾驭了跨学科的方法。而且,这种开阔的视野是建立在丰富史料基础上的,使用的俄文和英文文献近千种,这在中国关于区域性的文化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中是很罕见的。由此所体现的扎实的学风,是尤为值得提倡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