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教学应当本土化

2002-0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曹培红 我有话说
书名用“中国版”这一修饰词,是想突出本书介绍经济学理论的几点创新。第一是大量结合中国真实经济事例来介绍经济学理论。第二是大量利用我国经济数据,特别是宏观经济时间系列数据来讨论经济学原理。第三是书中安排了一些专节,以我国特定经济现象为背景来阐发经济学相关理论。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自序

现代经济学首先在西方大行其道,经济学教科书自然也流行西方版本。以经济学原理为例,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曼昆的教科书中译本近年曾经成为中国书市的畅销书。然而,这一潮流正在发生变化。近来,一本名为《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全国各大书店出现,并很快受到读者关注和欢迎。日前,一家台湾的出版公司更给作者发来传真,希望能够在台湾出版该书。

为此,本报记者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采访了《经济学原理(中国版)》一书的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卢锋博士。

什么是“中国版”?

在出版界盛行炒作的今天,冠名“中国版”乍看上去似有炒作之嫌。然而,只要很快浏览该书的序言和内容,便能清楚了解“中国版”有确定的具体含义,与时下流行的炒作之风无缘。用卢锋教授的话说,所谓“中国版”经济学原理,就是用本土故事演绎经济学理论。它包含两点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原汁原味地介绍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国版经济学原理”不是“中国的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国别和区域之分,它是不同国度的众多经济学家智慧所创造所累积的人类共同思想财富。经济学原理的作者,有义务超越自身学术流派立场,力求全面准确地介绍经过时间筛选检验的经济学主流理论。第二层意思是在理论阐述方法上突出中国特点,大量结合有关中国经济真实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力求贴近中国当代读者的感知经验,增强经济学教学和普及的有效性。实际上,欧美教科书市场上成功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无不大量利用作者和读者本国的经济生活现象。第一次系统利用中国本土故事介绍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的鲜明特点,也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正如作者自序所说的,“中国版”表述方式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大量结合中国真实经济事例来介绍经济学理论,全书包含60-70个主要来自中国经济生活的事例,有机穿插在不同理论内容之中,提高理论介绍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第二是大量利用我国经济数据,特别是第一次系统利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时间系列数据来讨论经济学原理。第三是书中安排了一些专节,以我国特定经济现象为背景来阐发经济学相关理论。”

为什么要写“中国版”?

写一本“中国版经济学原理”首先是工作需要。卢教授1995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1997年开始担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项目的“经济学原理”教学任务。他认为,“在中国讲授经济学原理,自然应当较多地运用本土性的、对同学具有认知亲切感的事例和数据”,这一想法是本书创作的原动力。在北大经济学原理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同学们鼓掌声,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联系中国实际的经济学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鼓励。”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实践,这本《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在5年教学实践和2年写作后得以面世。

提供中国版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是提升我国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卢教授用自身经历的一个事例说明这一点。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每年研究生入学的面试中,一些书面考试得分很高,对经济学技术分析手段有相当好理解的同学,却很难讲出一两个本应随手拈来的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学故事,学生们在理解抽象经济学模型和解释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两张皮”问题。卢教授认为这不是同学们的过错,而是我们经济系教学对结合本土事例不够重视产生的问题,是对经济学方法实际运用性重视不够产生的现象。要使同学们在理论和运用上“两手都要硬”,就有必要倡导在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本土故事。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的经济学教科书再版16次,据说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博学的经济学家有一句名言:如果我能写大众喜爱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我就不在乎谁在立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这话自夸得实在离谱!然而,它也以夸张的方式说明了一个真实道理,就是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济用的学科,其教学方法改进和常识普及有可能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卢教授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感叹,我们很多经济决策失误与违背经济学常识有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急速转型,会发生越来越多的有关社会经济问题和公共政策讨论,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正确的现代经济学常识,有助于改进对公共政策争论问题的判断和选择”。

洋教材和中国版

身为经济学家的卢锋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总是把各种事件融入经济学原理的解释中。他认为自己写作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本身就是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产物。中国的经济成长模式具有很多不同于典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读者在接受掌握现代经济学原理过程中,自然会发生对本土版经济学教科书的潜在需求。中国人口众多,读者数量很多,对中国版经济学原理的潜在需求自然也很大。这些都要求中国经济学家提供相应的供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框架初步建立和运行,几乎所有的标准经济学命题在中国都有了丰富的本土素材,为经济学家提供本土化经济学原理这一特殊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版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的出现,本身就是经济学阐述的市场供求规律的一个事例。

卢教授用两句话回答记者提到的对当前洋教材热的看法。他说,“精选的洋教材是必要的;只有洋教材又是远远不够的。好比中餐和西餐、刀叉和筷子的关系一样,中国版教材和中文版洋教材是互补关系,不是绝对排斥或替代关系”。谈到《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的写作时,卢锋教授希望能有机会在三五年后做进一步修改,因为“三五年间中国经济场景及其相联系的中心问题和素材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中国版经济学原理就有在事例、数据、阐述方式上更新和改版的需要”。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是一本可以供学生学习的书,也是一本可以供社会读者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入门书。对此,本书作者还有一个目的。他说,“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广泛普及的现代经济学原理,如同现代法制观念、人文关怀、平等人权思想一样,构成现代社会思维和评价方式的基本要素。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根本贡献,是在对一个社会领域的复杂人事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时,坚持理性精神和科学方法,并加以系统而彻底的发挥。对于凡事专注从伦理角度思考问题的中国传统思维倾向,对于过分强调工程和控制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遗产,现代经济学是一剂良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