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到底要什么样的“讲座书”?

2002-0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大学讲座”类图书的热销恐怕算得上是时下市场上的一大亮点。文池主编的《在北大听讲座》已经出到第六辑,而且每一辑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紧跟而来的《在清华听讲座》《在哈佛听讲座》等等都尝到了甜头,印量达到万册;而北大校方和北大出版社也开始重视本校得天独厚的“讲座资源”,成立了一个以校长许智宏院士为主任的编委会,很快编印出《北大讲座》(第一辑);“北大在线”网站更是雄心勃勃,推出了《北大最佳讲座》……总而言之,“讲座书”已经打开了相当大的一个市场,而且很快就“群雄并起”,让读者有目不暇接之感。

“讲座书”的读者对象,一方面当然是社会上的知识青年和有志思考的“民间思想者”,他们已经远离象牙塔,但是又渴望了解前沿的思想,因此“讲座书”能够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可以把大学围墙里边的精彩思想用日常的语言传播出来;另一方面,“讲座书”更为庞大的读者群其实还在校园里边,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生活节奏快,通过“读”讲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因此也乐意掏钱。甚至就是在号称“课可以不上,讲座不能不听”的北京大学,尽管学生们可以直接聆听各种精彩的讲座,但有关图书仍然在学校周边的书店卖得很火。一位学比较政治学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北大的讲座实在太多了,有时候一天晚上就有七八个,根本没有办法取舍,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留下很多遗憾。现在花十几块钱买一本书就好办了。”

显然,“讲座书”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可是某些“讲座书”的质量却受到了怀疑。大学里边讲座这么多,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网打尽,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讲座呢?我们看到,市面上的很多“讲座书”还仅仅只是简单的收入那么十来万字的文稿,内容杂乱,良莠不齐,而且在从音像材料转换为文字材料的过程中,整理者的水平也不高,错谬之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歪曲演讲者原意的地方。这样粗制滥造,简直就是对作者和读者的犯罪!

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可以给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灵魂上的震撼,高质量的“讲座书”则不仅应该忠实地表达讲座的原貌,还要体现出编选者的眼光和胸襟。我们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两本《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为例,2001年卷的主题是“当下关注思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讲演”,2002年卷的主题是“重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讲演”,编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旨趣和姿态,而且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提倡“有思想的学术”,提倡学术的“公共关怀”。尽管只是小小的两本《讲演录》,但是它起码表现了很高的追求,也反映出“讲座书”的本质:就是要把象牙塔的的专业研究带入公众的生活当中,弘扬人文精神。

和不俗的学术品位相应,高质量的“讲座书”还应该很重视装帧设计和细节的处理。记者采访了多位大学生,他们提出的意见包括:讲座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有必要给出一个通俗明白的解释;和本讲座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必要做相应的介绍,或者提供一些参考书目;讲座整理稿一方面要保持口语化的语言,又应该做一些处理,否则太多口罗嗦重复;每一本“讲座书”最好体现一个更明确的主题,这样可以使读者各取所需,等等。

一句话,大学生们对于“讲座书”有着很多的期望。我们也期待着在市场繁荣的同时,出现更多的精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