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另眼相看洋教材

2002-0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李鹏 我有话说
去年伊始,洋教材开始被大规模引进中国,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些飘洋过海而来的客人们就成了教育界的新宠。如今,不短的一段时间过去了,引进洋教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学生:洋教材好处多,问题也多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一旦过了语言关,国外教材被学生们接受的程度普遍良好。学生们反映,洋教材在编排上加入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还经常配有精美的插图,比国内教材要有趣味得多,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理论内容也比国内的完善,比如人大出版的prenticehall的《会计学》,每章后有综合复习题和练习题,只要把综合复习题弄懂,即便没有老师讲解,只看教材也可学会许多内容。而国内一些相关的教材却晦涩难懂,而且一般没有配备练习题。

在获得赞誉的同时,洋教材存在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学生们对于洋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合中国国情,只了解美国的状况,不知中国怎么样;有许多书翻译得不好,有时歪曲了原书的意思;书太厚,需要什么内容找起来往往困难,而且携带不便。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出版社的进一步解决。

教师:为何引进洋教材

针对这个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陈璇老师很详尽地谈了自己的经验与观点:“我这学期教的课程是为管理信息系统、金融专业学生开的一门考查课《管理会计》,所选教材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教程《高级管理会计》((美)Robert S.Kaplan&Anthony A.tkinson著,PrenticeHall 1998年第3版)。选用国外教材的原因有三:首先,我自己一直是学会计的,从我对本科阶段学习的感悟而言,我认为我所受的本科教育太死板,老师上课一招一式,学生下课做练习是依葫芦画瓢,所有的公式都记得住,所有的计算都会做,但是不会分析,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程,书上有很多实例(有些是真实的实例),每章后面的作业题,也旨在用书中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本科及硕士阶段的经管专业教材,都是越来越实务导向,而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的发达,已不能只从传统的生产要素上寻找原因,我们必须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组织制度和交易制度,如果不能做到实地考察的话,这些只能从书本上学,而且是从名著中学,从经典教材中学,而这一阶段开始得越早越好;第三,我们的国家、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走向开放和国际化,英语已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习国外教材不仅可以学习其思想中的精粹之处,也可锻炼语言能力,特别是对英语专业术语的掌握,这有利于日后的学习和研究。”

引进:除了教材,还有思想

洋教材的引进掀开了中国教育改革新的一页,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龚刚副教授对记者说,国外教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强,体系完备,理论更新快,这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洋教材的引进在一些领域上会缩小国内外研究水平的差距,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引进洋教材绝对不可以盲目,在实际的教学中他发现很多国外的教材比较口罗嗦,面向的对象是国外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但是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就不免有些多余。

对于洋教材将来的发展趋势,龚教授认为,单单引进几本教材是不够的。“引进,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一种思想!”他说,“国外的教材是在西方的经济体制下面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并不完全能够适应国内的现实情况,甚至并不完全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应该努力写出属于自己的教材来,我建议还是用英文写,这样便于和国际接轨,及时进行对外交流,一方面使教材的出版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他告诉记者,他自己正在着手写一本教材,希望能在国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组合编排,以求适应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目前国外教材的引进状况。龚副教授觉得必须加以改进,原版引进的教材不应该受到限制,每门课程可以引进多套教材,让老师有所选择,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