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愤青时代》波澜涌“胡坚事件”震全国

2002-07-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木公 我有话说

2002年的盛夏,最热的莫过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愤青时代》及其作者掀起的“胡坚事件”:武汉市十四中学高三(9)班学生胡坚,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公然声称出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北大的特招,一时引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5月25日下午,胡坚带着他的作品出现在北大附近的“国林风书店”的咖啡馆。一场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愤青时代》作品讨论会”正在此举行。参加讨论会的嘉宾钱理群、温儒敏、曹文轩、丁东、孔庆东、马立诚、余杰、尹丽川等新老文化名人、作家比较一致地对胡坚的才华给予充分肯定,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

温儒敏:胡坚文字驾驭能力很突出,有思想,有个性,看过很多书,涉猎面很广,(他的书)北大中文系许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很难写出来。《愤青时代》反映出胡坚横溢的才华,而里面的“秋意”,又让人难以相信是一位不满18岁的学生所写。

钱理群:看完书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胡坚的表达方式让我不太习惯。第二个感觉是胡坚又比我老,我比胡坚天真,胡坚行文中对中国的历史、现实看得似乎比我还透。惊异胡坚知识面广,读了那么多书;惊异胡坚语言运用的能力,认为其语言的感觉和表达出乎意料之外;惊异胡坚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反思能力所达到的深度。

曹文轩:觉得自己的少年时期,没有一篇文章给人留下美感,灵气更是全无。当年的文字非常木讷,想象疲软不堪,而现在胡坚这样的小孩个个伶牙俐齿。认为一个时代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那个时代的质量,胡坚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马立诚:读胡坚的作品有许多解不开的谜。胡坚的这三篇小说,“叛逆”与“消解”这两个总的主题打动了我,其作品是叛逆传统,消解历史,古今中外,插科打诨,皆中肯綮;从重新解释历史,认识历史,给真理多一种解释的方式的角度上看,其作品有非常好的意义。

孔庆东:胡坚的年龄和才华让我眼前一亮,惋惜像胡坚这样的“天才”却缺乏正常进入北大的渠道。

余杰:胡坚的这本书所反映的历史观是一种向着真理前进的历史观,他与正走红的另一少年才子韩寒相比,才华远胜于韩寒,其作品为“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

而胡坚在这次讨论会上面对众多前辈长者和媒体发出呼唤:我要上北大。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胡坚能否凭一本书获得北大特招的“胡坚事件”波动全国。

6月21日,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邀请北大两位老师和各阶层十二位人士专门探讨北大能否特招胡坚的问题,并在7月3日播出。

6月23日,新浪网“文化生活”栏目推出“文化聚焦”——《北大关上门,谁为胡坚打开窗》,引起众多网民热烈讨论至今。占多数的网民支持胡坚特招进北大。

不久孔庆东和胡坚在网上回击徐晋如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反对特招胡坚的文章《当平等妨碍公正的时候》,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北大的口水战”。

徐晋如文中提到“我不知道胡坚同学怎么就有那么大的自信,天下才华高过他的中学生不知有多少,他竟然就狂悖到希望能够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首先对胡坚的文学才华产生了怀疑,继而,矛头转向孔庆东副教授,说道“孔庆东先生对于一位不曾完成素质训练的”偏才“寄寓了如此深厚的同情,究竟还有没有一点理性呢?”。全文表示了对大学考试制度的认可和对特招入学不合理性的忧虑。孔庆东在新浪文化上对徐文逐段进行回击,其中提到“按照小徐的逻辑,人的每一种主张,必定跟他的某种阴暗心理有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我不能冤枉北大当年的招生老师,我告诉阁下,我的高考成绩说出来,让你这样的‘才子’无地自容。以你的清华智商,也根本不配听我的高考成绩。”当事人胡坚则呼吁徐晋如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鞭挞:“从‘异想天开’,到‘妄人的狂悖念头’再到‘哀号’,对徐先生的修辞,我无话可说。但是回到最初始的问题上,徐先生究竟看过我的小说没有?好像是没有,因为他是在‘据说’。这是很理性的做法吗。”

如何看待“胡坚事件”,7月2日《长江日报》上一篇《如何看待“胡坚现象”》的文章说得比较中肯:

第一,先看看胡坚的书,再看看胡坚的人(听听他自己对他的这个事件的说明)。第二,看看我们的教育正在做些什么,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有待于完善的。第三,结合二者,看看胡坚以及现在或将来类似胡坚这样的学生其要求是否合理。

《愤青时代》是本怎样的书,我们可以从它已经获得的评价方面来得出参考答案。

胡坚本人的态度——他所要求的权利很小,只希望在特招方面对文科公平一些,不能因为评判标准很难就放弃评判。

而我们的大学需要招收什么样的中学生,它们又应该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一个基本共识是,我们需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有用不仅仅在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也应该在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需要造火箭的,也需要写《阿Q正传》的。

最后我们才能论证出胡坚是否应该上北大。

如果论证的结论是胡坚可以上北大,那么那些妨碍胡坚上北大的招生制度就应该尽快加以完善,这样才能体现出实现平等目标的教育公正来。

当然,如果论证出胡坚不能上北大,那么胡坚以及现在还有将来像胡坚这样的中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参加高考,为教育的公正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7月9日,胡坚高考一结束,就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读书时间”栏目的邀请赴北京录制节目。随着胡坚高考成绩的即将揭晓,文学才华出色的胡坚读书命运如何还将继续受到关注。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总有一些问题会得到清晰,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也许会使“胡坚事件”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胡坚,网名刺小刀、文嚎。1983年11月生于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爱好阅读写作,曾获多种作文大赛奖项,2002年1月,《萌芽》杂志头条发表其署名“刺小刀”的小说作品《宠儿》,2月,新浪网为其开设署名“文嚎”的作家专栏,这也是新浪网首次为一个在读高中生开设作家专栏。3月,知名学术刊物《东方》发表其一篇论述教育问题的小文章《转型代价、人口危机和教育问题》。4月,在文化界纪念王小波的活动中,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之一的胡坚颇为活跃,写了不少论及王小波的文章发表。5月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举推出小说集《愤青时代》,并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展示自己足以骄人的文学才华从而获得一个北大的特招名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