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另类”成功

2002-08-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湖北省宜都市社会保险局 戴庆华 我有话说
韩石山先生是好发惊人之论的,而且每次都能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不过韩先生的好多论点似乎是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胡乱出口的,的确让热爱他的读者尴尬。比如这一回,韩先生在某高校演讲再次语出惊人:“在人格的养成上,我有两个观点,一直知道不合时宜,却一直认为是对的。一是封建时代的童蒙教育是成功的,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欧美回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人格是美丽的。”(《中华读书报》7月24日2版)

韩先生的第二个观点笔者无法赞成也无法不赞成,因为那个年代欧美回来的知识分子人数众多,不知道韩先生说的是部分还是全体;韩先生的第一个观点笔者就完全不敢苟同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童蒙教育也会因时代而异。远古时代的童蒙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已难知详情,但是,至少从隋唐以来的童蒙教育就是围绕科举制度进行的,内容自然不出四书五经和“人之初性本善”之类,方法则是死记硬背,完全排斥一切创造和想象。这种教育完全是为培养未来的士大夫做准备的,检验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科场是否得意。这种病态的童蒙教育培养出的人格只会是扭曲的和病态的,是完全违反人的自然天性的。

这里仅以鲁迅为例,他是亲身经历了封建时代的童蒙教育的,因此他的讲述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在他的著作中这种教育不仅谈不上成功,而是如此的可怖,他在读到一本外国的有关儿童的书以后,“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风筝》)他回忆童年的教育:“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二十四孝图》)这种教育是如此的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残害孩子的人格养成,以至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如果鲁迅先生知道在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的七十多年之后,还会出一个韩石山先生为封建时代的童蒙教育叫好,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