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论坛还是神坛?

2002-08-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红孩 我有话说
既然中国散文学会已经举办了三次“中国散文论坛”,“北大讲坛”怎么能不顾事实,竟然打出“首届”呢?二十世纪初的那些经典作家决不是靠什么“排行榜”、“评十家”一类的东西给抬举出来的,他们是经过岁月之河一点点被淘洗出来的。现在,二十一世纪刚刚两年,如果就开始评判上世纪末散文的得与失,我以为有些操之过急。  

关于散文的话题近来颇多。话题多,说明人们对这事儿关注。正如那些闲来无事的村妇就喜欢坐在一起议论张家长李家短,有人讨厌她们,认为太过于关心别人的隐私了。而我却不这样看,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张家李家还是有供人谈资的话题,诸如婆媳不和、姑嫂相拼、父子反目以至第三者插足等等,你能不让人背后议论吗?我曾经把这种街头议论的形式称作——街头论坛。

或许有人对这种老百姓喜欢的街头论坛形式很是不屑,认为其太粗俗,太没文化,太自由。但不管怎样,这街头论坛的形式一直生命力旺盛地存在着。当下世界,论坛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作为一名供职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都要光顾五六个论坛。论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公众发表议论的地方,指报刊、座谈会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论坛具有十足的学术性。参加过论坛的人士也都明白,论坛的主题一般相对明确,发表观点的人可以各抒己见,往往因为观点的不同,论坛才有热烈的气氛。论坛结束后,主持人还要做一番小结,能达成共识的算一次收获,达不成共识的下次再论。

我对参加各种论坛一直很热衷。我喜欢论坛那种论剑式的双峰对峙,不论哪一方论点如何,都能给听众以启发,假如发言者再风度有加,言语诙谐,那更是一次难得的享受。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论坛都很热烈,都很民主,都很学术,都很让人久久回味。特别是有些论坛,因为主办者或主持人太主观的强加于人的动机、做法、旨意,常常使与会发言者、更多的听众很有意见,有的甚至感到被主办者欺骗、利用了。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但凡有参加论坛的邀请,我都要斟酌再三,才决定去与不去。

作为散文的狂热爱好者,我一直关注有关散文的信息。前些时,即从4月13日起,由北大在线之北大讲坛主办,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次“中国散文论坛”活动,其主要形式是设坛开讲,主讲人分别为季羡林、卞毓方、余秋雨、王充闾、贾平凹,另有林非、曹文轩、王岳川等人加盟担任主持或点评。关于这次论坛,在日后的各媒体(如6月17目《太原日报》双塔文学周刊)见报的消息中说,“5月23日,中国散文论坛第五讲暨首届论坛仪式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著名作家、《美文》主编贾平凹作主题演讲并回答了高校师生的提问。至此,首届中国散文论坛已取得圆满成功并落下帷幕——来自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师生及各界近2000余人出席了论坛。整个会场呈现着隆重、热烈、客观、公正的学术氛围。截止5月23日,论坛前五讲已取得了圆满成功。北京、东北及南方媒体反映强烈。”猛一看这个大腕云集的阵势,我顿感眼前一亮,一次多么惊人的散文盛会啊!但一看标题,我就有些不解了,有的写“20世纪末中国散文论坛”,也有的写“首届‘中国散文论坛’闭幕”。既然是2002年举办的论坛,怎么能称“20世纪末”呢?如果要强调“20世纪末中国散文”,最好要像我一样引起来,免得听者、读者误会,何况设坛的诸位为文一直很“严谨”。再者,标题打“首届中国散文论坛”,显然是不尊重事实的,我清楚记得,中国散文学会于2000年夏季在北京郭沫若纪念馆曾经举办过“’2000中国散文论坛”,本人即是当时的论坛主持人;2001年秋天,中国散文学会又在秦皇岛举办了“’2001中国散文论坛”,论坛主持人为周明、石英;2002年6月22日,中国散文学会在苏州同里举办了“’2002中国散文论坛”,主持人为周明、石英、吕锦华和本人。既然中国散文学会已经举办了三次“中国散文论坛”,“北大讲坛”怎么能不顾事实,竟然打出“首届”呢?难道只有北大才是最有权威搞“中国散文论坛”的吗?只有北大搞的论坛才最正宗,才能取得“圆满成功”?既然前五讲已取得圆满成功,论坛怎么就落下帷幕了呢?那么后五讲呢?后五讲就不包括在“首届论坛”里了?

那么,“北大讲坛”为什么要搞这次“首届”——“中国散文论坛”呢?换句话说,搞这次论坛的意义、硕果究竟何在呢?在媒体新闻消息的最后说:“中国散文论坛”闭坛后,将紧紧围绕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这一主题,以余秋雨、卞毓方、贾平凹、王充闾、林非、张承志、史铁生、梁衡、李荐葆、余光中、董桥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为研究对象,而向全国散文理论界征稿,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等书。并将与有关部门合作,评选出二十世纪末最有影响的中国“十大散文作家”、“十篇散文佳作”、“十大散文著作”、“十大散文理论专著”,并在著名媒体(含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公布。文章到这里,即使再糊涂的读者也会明白这次“论坛”的意义了。北大搞的这场所谓“首届”——“中国散文论坛”目的并不仅仅是论坛,让高校学子们了解当代散文的现状,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目的——急不可耐地向社会推出他们眼里的“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并与此相关联的“副产品”。我不知道主办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标准,向人们开出了一份“十人清单”。我这个人对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看到这个十人清单后,我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十人之后还有谁?紧接着,我又反问自己,这十人之后的第11人是谁?晚上,躺在床上无聊,我就试着开了有可能是第11人的名单——袁鹰、刘心武、李国文、柳萌、韩石山、周涛、冯骥才、林希、蒋子龙、邵燕祥、石英、肖复兴、叶延滨、王宗仁、张抗抗、铁凝、王安忆、叶文玲、毕淑敏、舒婷、韩小蕙、赵丽宏、吴冠中、刘元举、冯秋子、杨闻宇、马丽华、王英琦、唐敏、筱敏——当然,这30人的名单不过是我暂时目力所及的,肯定还会有很多知名的散文家被我忽视了,但仅从这30人当中,暂且委屈做第11人候选,我想他们绝对够资格。只是他们不一定接受,这年头谁愿意做别人的陪衬呢!当然、更不愿做别人的靶子。甚至有人连名字都不愿同某人排在一起。人家会说,他们是神啊!

关于当前散文创作,我在《大意失荆州——浅议当前散文创作》、《见怪不怪的散文八怪》、《散文向哪里革命——与肖复兴对话》和《散文与小说的比较一二》等文章中皆有阐述。我始终认为,在“全民皆散文”的时代,不可能产生散文大师。散文创作,也包括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很难用一二三四的数字形式去评判谁数第一谁数第二,因为形象思维的东西毕竟不是田径比赛。自然,艺术创作也不是老百姓抢购大白菜,谁抢的多谁就收获大。更何况在一定时候,抢购往往变成了无政府主义的“哄抢”。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搞什么散文排行榜、小说排行榜,评什么散文十家、小说十家,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滑稽可笑。所以,我从来不主张文学上的商业炒作,更不主张在文学上造大路神仙。在商业炒作之风盛行的今天,谁又保证高等学府不被各种利欲迷惑呢?

回过头来还说,“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我想先考证“世纪末”。这世纪末应该相对于世纪初,如果世纪初以20年为限,那么世纪末也应该以20年为限;如果世纪初以十年为限,那么世纪末也以十年为限。如此,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在世纪初的10年、20年间,中国文学界从来没有评选过散文十家,当然也没搞过什么“中国散文论坛”。即使在五四运动前后十年,白话散文第一次空前发展时期也没搞过,但那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却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经典。所以,我不太明白北大为什么发起搞“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论坛”并推出“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系列,难道以这样“论坛”的形式就能推出所谓的“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么?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初的那些经典作家决不是靠什么“排行榜”、“评十家”一类的东西给抬举出来的,他们是经过岁月之河一点点被淘洗出来的。现在,二十一世纪刚刚两年,如果就开始评判上世纪末散文的得与失,我以为有些操之过急。另外,仅就现在有限的散文作者和读者而言,如果搞什么“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也为时尚早。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衡量一个作品的优劣很难,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需要,教育程度,生存背景的不同常常使社会分成若干人群,这就很难使目光集中在某一两个明星上。况且,如今的明星又是何其多,观众还没来得及眨眼呢,明星早已匆匆晃过两三颗了。第三,关于“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消息上说主办者将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评选,其实何必多此一举呢?既然主办者已经为十位“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家设坛了,还有必要搞什么评选呀?你说谁是“十家”谁就是“十家”,谁还能把你怎样!当今还没有一条法律说像北大这样的主办者无权评选“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有道是机不可失,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假如在我这篇文章发表前,“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十家”硬是评选出来了,我看会有相当多的读者也就迷离马虎的接受了,反正这事也不影响他们吃喝。至于那些排名第11名者,您也就认倒霉,谁让您赶上了排名第11名的时代了呢! 2002年7月28日梨花园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文化报文学周刊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