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书馆不让大书店

2002-08-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傅江 我有话说
转眼暑假已经过半,在这个出门旅游的黄金季节里却有不少人选择了另外一种安静的休闲方式——读书。各地的书城和新华书店挤满了读者已经算不上新闻,读者在这些地方可以一边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一边在凉爽幽雅的环境里避暑。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的商业书城已经具备了部分提供阅读的功能,成为了图书馆之外的又一重要的阅读场所。面对这种挑战,图书馆是何种态度呢?普通的读者在这两者之间又是如何取舍的呢?

在国家图书馆,记者看到,即使是在中午两三点的时候,馆外花园内外也坐满了读书的人,馆内各个阅览室更是人满为患。国家图书馆宣传科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暑假期间这里每天的读者流量都超过了12,000人,而且还在与日俱增。这些读者中又尤以社会青年为主,他们来图书馆大多都是为了自身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当记者提到书城的火爆会不会分流一部分图书馆的读者时,该负责人谈到,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并不仅仅是提供阅读,它更大程度上担任的是政府咨询部门的角色,此外还担负着为国家保存图书的责任,所以他并不担心书城的火爆对图书馆会有什么影响。相比之下,图书馆拥有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更加专业的检索查询服务,能够吸引大多数专业读者。退一步说,作为一个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它和一般的商业书城之间并不存在利益上的竞争,看到社会上喜欢读书的人多起来,即使书城会分流一部分读者,作为国家图书馆来说也是乐于见到的。要说竞争的话,就是要比谁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同样作为首都设施齐全、规模较大的公立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最近也接待了大批的读者。记者了解到,该馆为了满足暑期读者数量激增的需求,每天平均上架新书500多册,还针对广大青少年读者举办了各种夏令营和辅导班等特色活动。

在大型图书馆凭借自身的强势资源稳坐钓鱼台的同时,一些规模稍小的公立图书馆更不能不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充分的理由了。

在北京海淀区图书馆,记者了解到,由于受到拆迁的影响,该馆的场馆面积已经缩减到原有的1/3,但仍然拥有2000多名固定的读者。身处高校和各类书店林立的海淀,该馆强调了自己不同于各高校图书馆和书店的综合性与公益性。他们的读者群相对集中在周围社区的居民中,尤其是周边的一些中小学生。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该馆负责人还谈到,区图书馆与大图书馆以及书店之间并不存在对读者的竞争。一定程度上,由于各自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的特点与针对性也有差别,因而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阅读需求。

崇文图书馆馆长齐金薇告诉记者,崇文图书馆在假期里为周边多所中学的学生准备了很多活动,虽然面临着几乎所有小图书馆共同的资金不足的困难,该馆还是努力组织各种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在这个暑假,该馆为周围7个社区的特困学生提供了完全免费的电脑培训,此外还组织社区读书会和牌艺比赛等等。不少居民还把图书馆当成了半个托儿所,早上出门就把孩子放在图书馆,让孩子自己在这里读书。

相对而言,立足于居民社区的公立小型图书馆,已起到了调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动机的作用,其举办的各种文化公益活动,诸如公民道德建设讲座,公民文明礼仪培训等等,把读书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文化的人情味儿,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

对于去书店看书,不同的读者也谈出了不同的理由。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遇见了一位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他对记者谈到,“这里关于财经法律方面的新书很多,考研辅导书也不少。在这里看书既能看专业书,也能看非专业书,比图书馆丰富。”他认为图书馆的阅览服务虽然更专业,但图书相对陈旧一些,看书的氛围也没有书店自由。一位来自湖北的读者向记者反映说,自己不会在北京呆太久,如果去图书馆看书的话,办阅览证怕很麻烦也不划算,不如就在书店看看,遇到喜欢的书还可以买下来带走。记者了解到,在书店里看书的读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的旅游者,他们往往把到北京买书作为其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书店内的阅读环境,大多数读者反映,虽然不如图书馆安静,但是现在好一点的图书馆也都挤满了人,和一些设施不佳的小图书馆相比,环境幽雅的书城对他们更具吸引力。还有一些读者谈到,大图书馆相对而言离中心商业区较远,而大型书城往往坐落在城市中心,便于读者将休闲购物与文化消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