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所有制改革之路

2002-08-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洪银兴 我有话说
《论中国所有制改革》,张卓元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所有制改革,即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旨在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二是运行机制的改革,通过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使之稳定健康运行。

所有制的结构在我国多年来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大问题,同时由于解放后30多年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惯性,所以,所有制改革困难多,争论多,阻力大。如何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深层次的改革——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等在书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作出了理论贡献。下面试举几例:

1.关于国有经济的合理比重及其决定方式

一些经济学家曾对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应占多大比重作出设想,有的提出“三三制”,国有经济、非国有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各占三分之一。有的认为应是“两头小中间大”,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各占20%或25%,60%或50%为非国有的公有制经济。该书作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总的说来是由市场决定的。国有经济虽然由于纠正市场失效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其合理比重,但它在竞争性行业所占的份额,主要应由市场竞争来决定。书中指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定位在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它在经济总量中下降到20%多一点,也不可怕。考虑到随着混合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成分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提高其控制力,这样即使在经济总量中仅占20%多一点的国有经济,也能很好地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历史作用、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书中在肯定股份合作制解决了乡镇企业产权问题的同时,着重分析了这种所有制内部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权力和利益不对称;产权不能自由流动,企业的成长受到限制;分配上也存在着利益上的对抗等。由此作者作出结论:“由于股份合作制本身存在着许多固有的制度缺陷,这就注定了它在所有制上只能是一种过渡形式,它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书中指出,规范的股份制和合作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组织制度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实现了责、权、利的紧密结合,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成熟而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因此股份合作制“或者向股份制的方向发展,或者向合作制的方向发展”。

3.关于国有经济结构变动会否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作者在对西方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俄罗斯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进行了研究,并与中国进行了比较后,指出“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还不合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有经济过度分散,二是国有资产的分布与它应有和功能错位,主张通过“抓大放小”和减持国有股这两种途径调整国有经济的结构与规模。对这一主张,有人担心会动摇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针对争论,作者引述了国外著名经济学家的有关论述,列举了一些历史事实,认为:第一,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产业仍通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掌握在政府手里,通过这些部门和产业,政府完全可以起到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第二,政府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产权,而是取决于政权。政府的以上两个特点至少可以派生出足以控制整个经济的两项权力:一是征税权,通过征税掌握非国有经济单位的经济资源流量;二是禁止权,可以阻止非国有资源流向某些政府不愿它进入的领域。这些论述打消了不少人对所有制改革的顾虑。

4.关于利用外资是以对外借款为主还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在利用外资上,历来存在着以对外借款为主还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争论,有人认为“对外借款是我们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是外资利用我们”,作者认为这一错误思想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作者明确地提出,在发展经济的资金上,不应以对外借款为主,而应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理由是:首先,外商的直接投资不需要我们自己承担风险;其次,外商在投资的同时注入了新的经营观念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

5.关于允许社会保险基金营运作者在撰写书稿时,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和营运还没有分开,养老金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政府债券外,不允许作其他投资,这不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针对这一情况,作者认为应当借鉴智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把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营运分开,政府负责基金的管理,基金的营运交给独立的经营机构。当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实施有效监督,确保养老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这一见解现在政府已经采纳。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使社会保障更为有效,而有效的社会保障无疑是所有制改革的坚实后盾。

该书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营运、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转换等方面还有不少深刻的论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