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教的盛筵

2002-08-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萧恩明 我有话说

自现代文学大家夏?尊先生翻译《爱的教育》,迄今已有近80年。80年间,中国教育历经多次重大变化,最突出的当属50年代初期适应于建国初期需要的文理分科和近20余年来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前者为新中国各个专业累积一批重量级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提供速成人才的努力,非常值得理解;而后者则完全是为了造就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而努力。尽管最近的这次改革的具体成果尚未真正得到体现,但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变革正在进行中。

缘起

追溯家庭教育的历史掌故,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会是孟母三迁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带出了著名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理论,其实这也是孟子的母亲的家庭教育理论,它突出了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历来都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当然不同的时期家庭教育的精神实质会有所区别。

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体会,毕竟身边不断涌现出那么多的天才儿童的故事,更何况在中国“望子成龙”根本就是中国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初衷”,无论如何,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于是一大批致力于指导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出版物在短短几年间蜂拥叠出:《学习的革命》、《发现母亲》、《素质教育在美国》、《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成长阶梯教室》、《千万别“管”孩子》等等,加上最近刚刚出版的《做称职的父母》,家教出版物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国人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观念。

话题一:《学习的革命》

把这本书提出来的特殊意义在于回忆一次教育类图书运作的大手笔。其实1997年上海三联出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和发行1000万册这个天文数字联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向当时科利华的董事长宋朝弟推荐这本书,宋朝弟看了一遍觉得不错,于是就有了随后做了半年策划、投资一亿、发行1000万的“惊心动魄”的《学习的革命》的攻势。

现在看来1000万的数字可能是假的,科利华运作这本书也是为了他上市的目的,但是实际借助数字的冲击力,实现了半年销售500万册,这本身就是图书销售量的一次成功冲顶,因为当时图书发行的上限是100万册。

话题二:《哈佛女孩刘亦婷》

刘亦婷是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因为同时被包括哈佛在内的4所美国大学同时录取的堪称时代典范的经历以及刘亦婷母亲的那句“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培养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的鼓舞,外加媒体和书商的奋力炒作,让这本书成为两年以来素质教育的典范之作。

这本书的影响首先在于它对中国父母原有的“望子成龙”的期待值的变化,这本书造就了一种新的光宗耀祖的模式,那就是出国念哈佛,上北大已经不能代表今天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西方久负盛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典范的基础上具体描述了如何在中国的家庭进行精英教育,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新的教育主流价值观的一个代表。

其次这本书带出了新的出版热潮,由于此书连印30多次,发行超过120万册,带动了大批的相关话题出版物,实际证明教育话题类图书是有市场的,据调查显示:自2000年9年首次登上非文学排行榜以来,总共有16本素质教育类图书84次冲入每月排行榜的前30名,在如此大好形势的刺激下大批出版物相继出炉。

话题三:《赏识你的孩子》

和《哈佛女孩刘亦婷》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叫做《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的书。本来是一个小家庭里培养孩子的普通故事,因为女儿周婷是个双耳全聋的孩子而变得不同,因为女儿的不同,父亲周弘在教育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了“赏识”自己的孩子,他认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故事本身就很令人感动,即使在今天你也能从书中读到很多感人的细节,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停在一个可读性强的文本的层面上,而是注重了本书对于其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上。在这本书中,周弘以女儿婷婷的成长成才为线索,列举了上千个案例,结合他亲历的更多赏识教育的案例,于是这本书的重点从感人的故事转向家长教育,再加上本书平民化的取向让其在当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喜人结果。

话题四:《千万别“管”孩子》

笔者在采访这本《千万别“管”孩子》的策划者同时也是主人公陈宇华的过程中,她反复强调华有运作书的策划性。与其他书不同的是这本《千万别“管”孩子》在没有书之前就作了大量的调研,研究家教市场的空白点,陈宇华女士认为当时市面上比较多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案例型,还有一种是纯理论的。所以他们当时认定了一个市场空间:既有案例又有可让人学习的理论,既可以作为娱乐消遣来读,又可以学到知识。按照这种想法,《千万别“管”孩子》被“制造”出来了。所以虽然这本书的内容过于重视细节到了明显能看出通过“合理想像”协作的痕迹,但是借助华有专业的渠道和宣传设计,这本书当时在全国迅速热销,首轮征订超过480万码洋,三个月销售超过50万册,实现了华有一再宣称的大项目,大市场,大动作的操作理念。

话题五:《我平庸,我快乐》

可能很多人都像笔者一样,听说过这本书但从来没有在书店或者其他地方见到这本书,所有的关于这本书的情况的了解都是从相关的报道中得到的。这本书在被凤凰卫视曹景行搬上《时事开讲》以后更加成为了一种话题,人们进入新一轮的探讨和反思教育的目的何在。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先且不论天才和忧郁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也置疑这本书到底是“人性教育的范例还是哗众取宠的标本”,总之这本书是在这场家教盛筵中反精英教育的情商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或许因为出于“矫枉过正”而有点过激的理论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

但是有些人认为,这本书只是一场媒体的胜利,因为书中所宣扬的内容和个性让媒体觉得很新鲜,但是在中国没有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所以这本书可能会因为它的不符合主流心理而走不了太远。

家教图书的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故事和新的“模范少年”

从刘亦婷到周婷再到16岁到美国的黄思路,串起来的都是成功教育案例的故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以及一个取得辉煌成就的孩子,或者留学或者显示出天才,总之是时代少年的楷模,今天的家长都盼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把孩子教育成模范少年,成不了“模范少年”也能让他们今后生活幸福,成为“上流人士”。于是今天的“模范少年”的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甚至是教育细节都是他们极端想知道的。另外加之这种图书本身的可读性比较强,市场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模范少年”的类型也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关注,所以说故事和新的“模范少年”的出版物将会不断推陈出新。

第二种可能:主流教育理念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只有符合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书才可能成为家长的教育方针。现在的家庭教育类图书普遍有了利用独特的教育理念来吸引眼球和购买的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不是标新立异就是好的。以往的成功经验里也没有这样的案例,能够得到更多的家长承认的只能是主流的教育理念。关于这一点在最近出版的《做称职的父母》等一些书的运作上都有体现,这本书没有特别的标新立异的概念,但提出的“你是不是个称职的父母”的问题很深刻,能够引发我们一些对做父母的责任和角色问题和已经麻木的父母的一些反思和自查。

第三种可能:“拨乱反正”

对主流观念唱反调的出版尝试最近频频出现,业绩不俗到了超乎预计的程度,其实这是一种借物发力的手段,或者借助已有的正在畅销的出版物的势头,或者提出例如“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的反社会一般心理的理论,来吸引读者。

对于这种出版尝试的关键是这些“拨乱反正”的理论的提出不能是仅仅出于标新立异的考虑,对于它的论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圆其说”的层次,颠覆的应该是真正有误区的观念。例如《千万别“管”孩子》这本书并不是不让你去管孩子,它的主题思想还是要管,只不过是管的方法有所改变,《我平庸,我快乐》的重点如果放在快乐上,而不是自甘平庸,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第四种可能:当家教成为一种产业

家庭教育虽然得到了父母的重视,但是家教研究却一直是一个空白点,至少它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其重视程度是很不相称的。笔者在组织这篇稿件的过程中,在《学习的革命》上看到这样一些文字:“在这早期的岁月里,婴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但是,即使在许多先进的国家,家长教育也几乎完全是个空白,没有诸如大脑发育必需的饮食和幼年学习者所需的最佳刺激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在中国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的前景和可操作性,应该说出版在未来的这个产业中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做好准备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