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附庸风雅”小议

2002-08-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觉得,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是最不应该被嘲笑却常常被人嘲笑的,那就是所谓的“附庸风雅”。喜欢嘲笑别人“附庸风雅”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很高知识水平的真“风雅”的人,一种则是自己不“风雅”也不准别人“风雅”的人,而被嘲笑对象则集中在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但是却敢于问津高档次的文化产品的人的身上。我以为,自己“风雅”却不准别人“附庸”是一种霸道,自己不“风雅”却嘲笑别人“附庸风雅”更是一种蛮不讲理。

笔者就曾被人嘲笑过,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笔者在工厂当钳工,刚学英语没几天,却买了好几本精装的英文原著放在书柜里,传出去好长时间还被人当成笑料。但是,笔者决不会为曾经“附庸风雅”而后悔,因为就是这几本英文原著,后来在很大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嘲笑别人“附庸风雅”的前提就是,高雅的精神产品只是一部分精英人物的专利,文化水平不高的小人物是没权利问津的。大人物一般是不会被嘲讽的,他们或许同样对文学艺术知之不多,但些许的爱好总是被传为美谈,如物理学家爱拉小提琴,数学家爱写诗,政治家爱读《二十四史》和《红楼梦》等。但小人物就不同了,如果哪个工人农民乃至一般的官员买上一套直排本的《二十四史》,很可能会被嘲笑得无地自容。而被嘲笑者似乎也不那么理直气壮,好像“附庸风雅”真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不断有人对《尤利西斯》的中文版成为畅销书提出非议,说这本名著在英语国家都鲜有读者问津,怎么会在文化差异与英语国家甚为悬殊的中国畅销,结论是多数读者都是在“附庸风雅”。类似的非议还包括成为畅销书的严肃出版物如钱锺书的《管锥编》,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顾准文集》等等。这种非议尽管蛮横得吓人,却从来不见有人对此提出置疑。

笔者不否认能够真正读懂这些作品的读者为数不是太多,但是,这些高雅的精神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至少,与这些文化大师的精神产品朝夕相伴会多少使人受到一些熏陶,可以肯定的说,会有不少暂时还不能理解这些作品的读者最终能从中获益;即使买回这些作品的人永远也不会去翻一遍,他们的后代也许能从这些藏书中找到无穷的精神食粮。再退一步讲,即使买回这些书的人真的只是为了装潢门面的,那么,用书籍来装潢门面不是正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认同么?用书籍来装潢门面的时代不是比视书籍为仇雠的文革时代有了质的进步么?

在被嘲笑为“附庸风雅”的人中,还有不少是官员。我以为,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员至少是懂得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喜欢琴棋书画和诗词文章的官员比整天围着桌子裙子转的官员素质一定会高得多。因此笔者以为,“附庸风雅”不仅不应当被嘲笑,反而有必要在全社会加以提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