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笔垒》依依六十年

2002-08-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蒋文杰 我有话说
陈向平编辑《东南日报》副刊《笔垒》约有5年多之久。这本文集收录的文章中,大部分是他在《笔垒》上发表的散文、杂文和旧体诗。文章没有收录全,有遗珠之憾。原因是,向平自己收藏的全套《笔垒》,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陈向平是一个很称职的副刊编辑,和作者、读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他是个有才华的作者,却乐于以编辑为主业,以写作为副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看稿、选稿、改稿和回信的工作上。

他爱护作者稿件,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金华时期,每次跑警报,随身携带一个包袱,包的是作者的来信、来稿。1942年5月到7月,浙赣线大溃退,他从浙江金华逃到福建南平,闯关千里,九死一生,和他一路共患难、同甘苦的伙伴,就是一包袱的作者来信、来稿。他在《南迁什记》的末尾,讲到这包信稿的历险和脱险经过。他说:“我上了岸,打开绿色的小包袱一看,薄薄一叠稿件上,淋满的不知是雨还是汗渍。一篇篇不同籍贯、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文章,都已经被挤压得面目全非,憔悴疲乏透了。当主人把它们一一解放出来的时候,每一条题目都在呼吁叹息。”

抗战时期,《笔垒》在浙江、江西、福建3省有十几万的读者。1944年春,秦牧从桂林寄来信稿,陈梦家从云南寄来信稿,两人信中嘱咐用稿费订报。秦牧信中赞誉《笔垒》和《大公报》桂林版的副刊《大公园》为“东西双星”。由此可知,《笔垒》的影响已远及西南几省。

这本文集中的《南迁什记》是压卷之作。它是1942年浙赣大溃退的忠实记录。国民党军队在东战场采取的是拖和熬的方针,保存实力,避敌不战,一触即溃。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豪商,消息灵通,又有交通工具,撤得又迅速又安全。苦的是蒙在鼓中的老百姓,在千里大溃退中,演出了无数惨剧。向平根据亲身经历,描绘下这段离乱生活。在《江行三感》中写闽江上游之险,笔悍墨怒,有声有态,向平的《南迁什记》和张慧剑的《浙皖行记》(发表于上饶《前线日报》副刊《战地》上)、危之(杜畏之)的《朝花夕拾》(发表于《笔垒》上)有“东南三璧”之称。

“文化大革命”中,向平受到“四人帮”的爪牙的迫害,身心双受严重摧残。我得知向平病危消息后,从奉贤五七干校赶回上海探望。此时,他已不能言语,示意长女陈晓东告诉我,他已收到“恢复组织关系”的通知。我紧握他的手,向这位虽受许多折磨但仍忠贞于党的老战士致敬。

这本文集中选收了3篇纪念文章。选收这3篇的原因有二:一是这几位老朋友受到“极左”的迫害时间长,失去自由早,也因此失去了同向平告别的机会;二是这3篇纪念文章内容丰富,有助于了解向平的风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