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翻译史的又一力作

2002-08-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金蕴华 我有话说
《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1949》, 陆谷孙主审,王建开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资料翔实、分析独到、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它对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翻译的研究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一部好的翻译史,首先应该体现出对史料的大量占有和认真梳理。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首先,1949年以前的书刊,因历史原因流失较多,往往知道书名而找不到实物。再者,港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因渠道不畅,也难以见到。但本书作者在调查和资料的搜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所附的统计表格更为难能可贵。书中的立论和分析无不有数字统计作为其有力的后盾。

尽管题目是翻译史,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于译介事实的陈述上,而是将译介工作放在我国该时期的历史进程、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的坐标上,对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当事人的态度等给予尽可能详尽的阐述,使读者更为清晰地看到外国文学之所以能在我国各个时期产生影响,和我国的民族欣赏习惯、审美心理等接受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书中涉及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对早期译介内容的论争、文学期刊对文学翻译所起的推动作用、文学翻译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对文学创作的反拨作用等问题,都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特别提出了文学译介中的一些独特现象,给予一定篇幅的论述。过去人们讨论翻译文学,习惯上只把目光投向单行本译著。其实当时空前活跃繁荣的文艺期刊上,曾发表过大量长篇和短篇英美小说。由于期刊的时间性强,译文和当时的现实联系得更紧密。应该说,当时的文艺期刊为译介提供了宽广的天地。

本书多次引用来自读者对于翻译文学的反应,而且把翻译文学在读者中间的传播情况、发行印数,也视作重要信息予以关注。例如《文学》创刊号印数1万,又重版4次;《译文》创刊号出版后,一个月内四次再版等。书中提出《西行漫记》的中译本“在旧中国起了比英文本更大的作用”,也是言之凿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