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毛主席的一首“朦胧诗”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金汝平 我有话说
80年代初在诗坛激起轩然大波的“朦胧诗”,其实也可以说是“古已有之”,诗本来就有难懂与易懂之分,诗坛本来就可大概划分为温李与元白两派,只不过是我们多年来强调诗的清楚明白雅俗共赏,却对诗的朦胧的一面极端地排斥罢了,乃至当时北岛、芒克、顾城的诗才引发了那么多热烈的争论。赞美者以为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贬低者认为是“社会主义诗歌的一股浊流”,今天看来都没有确切地把握住“朦胧诗”的特征。古人早就入木三分地说过“诗无达诂”,诗意的过分透明,诗情的过分外露,语言的过分清晰,将使诗的审美空间缩小到弹丸之地,读者也在一览无余的无聊中掉头而去。

一代伟人毛泽东视诗为余事,却为我们留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不朽诗篇。这不能不归于他横空出世的天才。许多诗歌的门外汉异口同声地宣布“当代没有大诗人”,但在我的眼里毛泽东就是当之无愧的大诗人。他创造了多少崭新的意境,他创造了多少刻骨铭心的名句,他的诗表现了一个旷世奇才的伟大人格,许多地方让李白、杜甫也黯然失色。他的风格万紫千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隐隐展现了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战地野花分外香”,抒写了革命者、战斗者独特的审美意识;“赤橙黄绿青蓝紫”,名词的排列出人意料之外;“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黑色幽默的气息与口语的驱使别开生面……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毛泽东生命的后期,他还写过一首比“朦胧诗”更加朦胧的“朦胧诗”。让我们惊奇、诧异,让我们久久猜测但很难捕捉诗人真实的用意。

诗是1972年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而写的。诗只有三句:“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确实,和诗人那些庄严、雄奇而且绚丽的诗篇相比,这几句诗真还有点儿“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深奥难懂,就越是诱惑着人们去认识、去探索。我觉得,这首诗具备了现代派诗歌的鲜明特征,甚至直接称为现代诗也未尝不可。第一,它跳跃的、奇特的意象类似于现代诗中常见的“意象并置”,即把表面上无关的、孤立的意象联结到一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意外的效果,“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本身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诗人却要在没有联系的地方发现联系。第二,它使许多诗或多或少遵循的逻辑原则彻底瓦解、彻底崩溃。对读者固有的阅读习惯构成了挑战,同时又开启了另一种想象的广阔空间,这里时间和空间都被诗人打破了界限,从而展现了一种神秘的精神自由和精神放纵。第三,这首四言诗不是毛主席的个人创造,它由典故组合而成,这些典故隐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这里则曲折地、隐晦地、委婉地服务于诗人的现实感受,这是典型的“古为今用”,也是毛主席在诗歌中、散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凡此种种,都与毛主席的其他作品形成巨大反差,也和当时的诗歌形成巨大反差,读者们对此昏昏然茫茫然束手无策是非常自然的。

也许,毛主席在这首诗里确有深意,只是人们难以进入他那政治家博大而隐秘的内心世界;也许毛主席在这里也在居高临下地“故弄玄虚”,借以在尼克松之前显现一下自己东方式的高超智慧,这些随着诗人的拒绝自我解释,成为永远的谜了。但既然是谜,人们不妨猜测;既然是“诗无达诂”,人们也不妨进行一种解释。据尼克松和他的顾问猜测,“老叟坐凳”可能是诗人的自我描写,一个老人,他历经了革命斗争中的生生死死,历经了人生历程中的风霜雨雪,“冷眼向洋看世界”,“嫦娥奔月”可能是暗示当时的美国卫星上天,“走马观花”则暗暗讽刺尼克松来中国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如此看来,这里依然流露出一个伟人的民族自信,以及“阅尽人间春色”的非凡气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