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诵读吟出文化凝聚力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文化部办公厅批准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等机构主办的“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会暨友谊赛”,将于今年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在山东曲阜举行。该活动有望掀起又一轮的学习、诵读中华经典文化的热潮。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自1998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其主旨就是从理论上深刻开掘、细致研究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深刻开掘、细致研究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具体细致地展现中华文化在各种求同存异过程中的“纽带”性质和作用。

据“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介绍,此次诵读比赛已经或正在约请强大的专家评审团:国学大师张岱年、季羡林,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等人担任顾问,北京大学乐黛云等著名高校的资深教授、社科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梁秉中院长等数十位专家担任评委,阵容强大。而参加此次“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的选手则是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有近500人的阵容,这些选手多是在中华文化经典的习读上有较深的造诣。像来自中国台湾的代表队就很有实力。这支队伍由台湾儿童读经推广人、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任团长,台湾唐诗亲唱推广人、导演柳松柏任副团长,此二人都是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倡导者,一人强调对文化经典作理性的背诵,一人主要强调对唐宋诗词作艺术性的吟唱,各具特色。其代表队成员也分别是这两方面的佼佼者。

据悉,在此次诵读会上,将分为四大板块,有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诵读,以《古文观止》为主要内容的配乐朗诵,包括唐诗新唱、笠翁对韵等内容的配乐舞蹈以及其他小品、育人故事等。预计还将有范仲淹的传人、全国人大常委兼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吟诵《岳阳楼记》,孔子第77代孙孔德懋领读、内地和台港200名小朋友齐诵《大学》,同时还配有古乐舞表演等等节目,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王光英同志为本次活动专门撰文指出,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她既有着古老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科学型”、“法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事。在工业化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曾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通过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而使自身得到成长;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许多西方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其营养而使自身得到成长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乃至不公正的。中华文化长期来教育人要有经世、入世的理念,即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教育人要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理念,即人民至上的理念。这就是从根基上决定了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能够根据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推动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旺。王光英表示,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无疑表明了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走向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国人,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我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优秀成分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营养,也积淀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意识中。现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社区中,仍然崇拜着关公、包公、妈祖等形象。从深层次上说,这些形象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义字当先的情操。由于长期来“左”的思想影响,许多人,特别是许多青年人,漠视传统文化倡导的品德修养。造成了我国人文素质某种程度上的滑坡。组织华人文化经典诵读,就是要使大家重温一下老祖宗的遗训,逐渐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一直强力支持“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国家副总理钱其琛曾经指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的最为伟大之处,就是她感召和吸引着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逾越差异,去求同存异。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因此成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在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优秀思想成果的贯通融合与综合总汇。而在推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也以她独特的视角,发挥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纽带”作用。此次举办海内外华人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盛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证明了海内外华人的同文同宗,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深厚文化基础。

另外,这次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还从近年来出版的众多国学图书中挑选了一些作为参考材料,像民族出版社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唐诗新唱》、《国乐启蒙》等。总的来看,这些图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除了读音注释外,没有其他内容理解上的解读。这与前一阵流行的“名著解读”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关人士表示,这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去理解古文的含义,不是仅仅“知道”,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只有孩子自己理解了,这些东西才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或许,此次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还将对经典文化出版物的出版理念带来全新的、深远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