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点心”能为“口袋书”正名吗?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傅江 董涛 我有话说
8月份,本版曾报道过精品口袋书把趣味低下的同类书挤出市场、赢得读者的消息。记者发现,口袋书虽然不少,销售情况却有较大反差。什么内容的口袋书最适宜,看来还要经过市场检验。

近日,一种火柴盒模样的256开本的袖珍图书热销京城各大书店,引得不少顾客流连驻足。这种可以放在掌心里的图书内容都是经典,什么《论语》、《孙子兵法》以及《唐诗三百首》等等,都可以找到。本报记者前些时候也有撰文,在综述“口袋书”发展现状时同样提及了这种小书火爆的情景。因此有媒体指出这种“文化点心”正在社会一片声讨“口袋书”的浪潮中为其正名。但是这种袖珍图书是否真的属于人们所谓的“口袋本”,它又真的能为“口袋书”正名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听取了多方面的声音。

作为推出这种图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吉林文史出版社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由过去的理性消费过渡到休闲消费,这种袖珍书正好适应了这种潮流。而做的“有趣”也是该社对这种书的一个主要定位。记者提到有关部门曾要求各地严厉查处非法“口袋书”,净化出版物市场,这对于该社推出这种图书有没有影响。王女士说,这种袖珍图书为256开,在形式上就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口袋本”,而且和那些庸俗的读物相比,这种书更具文化品位,所以对此并不担心。但她又说,一些地方的书店因为不了解其中的差别,曾因此向该社提出过退书。对于是否会结合各地打击非法“口袋书”的行动,适时地推出高品位的“口袋书”补充市场的提问,王女士表示该社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计划,毕竟他们所推出的书和那些非法“口袋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以及流通渠道上都差别太大。

记者从其他途径了解到,最近南京市正在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口袋书”的专项治理行动,于是联系到南京新华书店,营销管理业务科副科长王先生向记者介绍,南京市打击非法“口袋书”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那些非法出租和销售包含不健康内容的漫画类图书,作为正规渠道的图书经营者是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记者问到南京新华书店是否打算或已经销售这种256开本的图书时,王先生介绍,这种形式的书南京新华书店以前也卖过,但主要是一些类似于工具书的词语读物,这么小开本的,而且又是文史内容的书确实还没有卖过。王先生指出,这种256开本的袖珍图书其实不应该叫做“口袋书”,“‘口袋书’的特点应该是便于携带和读者能在休闲的时候阅读。这种256开本的小书不可能实用,看多了也伤眼睛,只能是供读者玩玩,再有就是作为礼物送给小孩子。”至于这种小书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为内容,王先生更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购买此种内容的图书一般还是倾向于选择正常开本的,甚至是精装本,以使其具有一定的保藏价值。“这种书小孩子看不懂,老年人看费劲,年轻人没耐心看,在市场定位上可能有一定的偏差。”在市场效益上,它能够满足一些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但不可能形成规模。

北京图书大厦的业务部经理张华燕女士告诉记者,这种小书目前的销售虽然不错,甚至超过了预期的销量,但前景却并不乐观,她列举了诸如不好陈列、容易丢失等缺陷。张女士也认为这种256开本的书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口袋书”,虽然目前业内对于“口袋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像吉林文史出版社所出的这种书实在是太小了,不具备一般“口袋书”方便实用的特点。就市场上已有的一些“口袋书”,张女士认为,其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外语类的读物和儿童读本上,其形式普遍借鉴了国外流行的窄64开本。对于国内出版社发展高品质“口袋书”以抢占非法“口袋书”让出的市场的趋势,张女士表示了认可。但同时指出,要使“口袋书”真正摆脱恶名,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还是应该在图书内容上多下工夫,不应该只是追求图书形式的特别,而忽视图书内容与图书形式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国际上流行的小开本图书在文化定位上的特点,再结合国内读者的品位以及消费水平推出可以畅销的“口袋本”。

对于“口袋本”的理解,读者中也有不同的意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购买“口袋本”的大多是一些身在校园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以及一些时尚的白领。这些群体对于传统开本的图书没有太多的留恋,反而喜欢感受不同开本图书带来的阅读乐趣,而其较为繁忙的生活节奏,也使“口袋本”成为他们挤出时间读书的便捷载体。调查显示,这些“口袋本”的主流消费者喜欢的内容集中在外语、漫画、幽默故事、散文以及小说上,这不仅符合这些读者的年龄层次,也是他们普遍的心理需求的反映。一位中学生对记者说,“口袋本”很精致,印刷工艺一般都很细腻,他尤其喜欢看一些日本和台湾的漫画,这些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袋本”。另外的声音主要来自高校学生,他们眼中的“口袋本”品位显得更高雅些,主要是英文的小说或小说简写本、都市小说,以及散文和诗歌的小集子。但比较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那种256开的小书不能算是“口袋本”,或者“口袋本”本身就不会有什么严格的概念。接受采访的读者大多表示不会把这种256开的小书带在身上翻阅,因为它保存和阅读都不方便。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口袋书”的形式决定了它的内容被定位在休闲文化上,如果出版商能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出发寻求突破,在品种和内容上下工夫,尤其是搞清楚不是所有品种的图书都适合做“口袋本”,同时努力拓展“口袋书”所能容纳的文化空间,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东出一本西出一本,“口袋书”的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弥补非法“口袋书”让出的市场,用品质培养出“口袋书”自己的读者群,从而带动全社会休闲文化品位的提升。所以要为“口袋书”真正正名还有很多路要走,并不是一两盘“文化点心”就能够做到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