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家长和孩子可以借鉴的好书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程丹梅以站在中间角度对中西儿童成长作比较笔录的《谁送宝贝去睡觉》(作家出版社出版)一书,已经引起中外人士、特别是教育学家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以下是中外各界人士对该书的评价节选:

过士行,著名剧作家:

这本书极好。里面有几个例子,比如,混血儿Leo在幼儿园被一个孩子打了,他的中国母亲丹梅想按照中国的办法找老师告状,Leo的父亲Stefan认为,还是应该由孩子自己来解决,不要总去告状,德国老师不喜欢告状,小伙伴也不喜欢。结果是打人孩子的母亲告诉Leo:如果他再打你,你就打他!这让丹梅吓了一跳。而且,对于孩子长大成长为什么样的人Stefan明确表示,不要让孩子有什么理想负担,长大了,哪怕做一个农民,只要他快乐,大人就不要干涉。

这本书让我一会儿笑,一会儿掉眼泪。想想我们小时候度过的混乱童年,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很多误导,唏嘘不已。我真愿所有的孩子和父母都来看看这本书。

秦晋,著名评论家:

自然平和的心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翻开《谁送宝贝去睡觉》,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形成是从一个人开始吃饭、说话、开始游戏的时候。幼儿园举办狂欢节,德国家长非常看重怎样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角色,大人不规定也不引导孩子,要装扮什么首先问孩子。“因为你没有理由在孩子最有机会实现他梦想的时候拒绝他或者强迫他。”小男孩儿Leo扮演过牛仔,还装扮过印第安人,都是他自己的主意,行头是程丹梅和丈夫Stefan旧物利用帮他改制的。大人参与而不替代,给孩子创造自己选择判断、并实现自己愿望的习惯和能力。在孩子的整洁和卫生问题上,丹梅发现了中西观念的极大差异:中国母亲很注意自己孩子的形象,孩子脏,就意味着母亲没有尽到责任。而德国母亲更看重孩子能不受限制地玩耍。丹梅的好朋友萨丝基娅说:“如果你跟在孩子的身后说:嘿,别动,那上面有细菌!或者说,你的手脏了,赶紧去洗一洗!或许这很卫生,可你却不知道,你把一个孩子正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给打断了。其实,教育他手脏时最好不吃东西这就足够了。”丈夫Stefan的话很简单,却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过分讲究就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了。”他们是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这是问题的关键。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大人不能或者说没有权力为一点小事打断孩子的“创造性活动”,更不能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德国的幼儿教师认为:“受束缚的孩子不会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过早地被顾虑所干扰,无法让自己松弛。”既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又不把他娇惯成“小皇帝”,这是一门学问。

陈晓勇,著名旅德作曲家:

在方法与方法之间寻找最佳选择,已涉及到对传统道德与新价值观的判断。这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结果因人而异。这种文化冲突现象却是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人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聪明。我想,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中国,特别是围绕着这一代独生子女,后代的前途与希望往往成为失去一代的精神寄托。问题是,当人们望子成龙心切时,是否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摧残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相信这本书会为广大读者开阔眼界,引起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答案,帮助他们把孩子们培养成有能力、有知识、有修养、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人。

朱锦阳博士,汉堡大学讲师:

不管在中国还是德国,孩子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想像力丰富,好奇心不断;为解决问题时常挥舞小拳头打架;大人做什么他们也要试试,觉得自己长大了……面对儿童的这些特点,中国和德国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和处理问题时,态度和方法往往有很大差异。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孩子上厕所滑进了马桶怎么办?儿子学母鸡下蛋该怎样对待?孩子拿着锋利的真斧想试试,能同意吗?男孩子为自己不能生孩子而悲伤时,该说什么呢?……

作者以一个中国母亲对德国教育方式的亲身感受,把东方和西方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摆在读者的面前。作者的笔下不时会流露出一些感慨,却没有替读者去作太多的评判,而是通过具体实例去让读者去判断、分析和思考。正因如此,这本书读来特别亲切,又让人不断地掩卷思考。对于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来说,我想,这本书将给他们一个有益的启迪。

Monika,德国Norderstedt青年文化咖啡厅经理:

我不知道中国儿童或者中国读者会对德国或者西方的儿童教育感兴趣。反正我会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庭的和社会教育感兴趣。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是在电视里,关于中国幼儿园的。那里同样很讲究对孩子的教育,设施也很好,只是我有一点不理解:孩子们有些太讲究一致了,做什么总是集体一致,端坐整齐,双手后背,这在德国是不可能想象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自由玩耍。

Sascia Pahlow,律师:

我认为这本书很棒,它提出和讲述的问题或者说经历是人类共同有的,不只是属于德国人或者中国的家长和孩子。这里面有丹梅女士对德国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细心观察和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比较。我想不光是中国人会感兴趣,我作为德国人和德国孩子的家长也对此十分关注和感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