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个人发展你准备好了吗?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冯志阳 我有话说
5月,一本名叫《超越校园——中国年轻人的个人发展指南》的书在中国出版。这是一位中文名叫鲍博睿(Bob Aubrey)的美国人专门针对中国读者所撰写的个人发展指南读物。它直接由英文手稿翻译过来,国外没有任何其他语种的版本。

鲍博睿,欧美个人发展的权威。在个人发展顾问、人力资源和教育领域拥有20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足迹遍布世界20个国家。他曾为国际性的企业大学创设MBA课程,也曾一手扶植新锐企业成功上市。他所创办的Metizo公司(www.metizo.com)一直致力于个人发展的咨询服务。现在,他已被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聘为资深访问学者。

一 中国式的成才之路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和私塾,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开始了“十年寒窗苦”的读书生涯,苦苦地追寻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读书,考试,成为举人和进士,然后当官,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是一个人唯一的成才之路,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原始动机和最终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忠魁教授认为,这种教育价值观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内化到民族的血液中,左右着当代社会的父母们和孩子们。

此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社会资源却相对有限,就业显得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考上好大学,将来才会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而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更高了。

“从小开始,父母以及亲朋好友所能给我的忠告就是要好好学习,类似的话从小听到大,不知道听过了多少遍,直到我博士毕业,还有关心我的长辈不断地告诫我。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也正在经历我当初踏入校门之后同样的境况,努力的学习、听老师的话,幸运的话,可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机构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直至毕业,接着工作就开始了。”清华大学的孙元凯博士在《超越校园》的序言中所描述的情形,可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或将要经历的。

二 个性缺失的人群

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包括一些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数会茫然失措,依赖家长做主。即使一些学生有些想法,那也只是对报什么学校有自己的看法,而对于专业的选择,很少有自己做主的。北京师范大学的俞启定教授痛心的说,很多学生除了是学习的机器外,什么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不知道。

产生这种可悲的现象,绝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而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萧川教授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对人的“模塑”,对于人的潜能,人的独特性很少关注。他觉得学校教育至少有三点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就是功课负担太重,这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课本以外的世界;其次是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学生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欣赏;再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决定的机会太少。这种看法与俞启定教授不谋而合。俞教授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都是围绕分数而展开的,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关注太少。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可以说,中小学教育基本都是为了考大学。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那么意味着你从前所学的东西基本算白学。

在历年的高校招生中,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一些不同的专业非常火爆,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财经热”。当时,许多人都报财经,而不管自己是否适合那个专业。结果,财经类学校盲目扩招,非财经类学校也开设财经类课程,很快财经类毕业生就过剩了,连找工作都成了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没有吸取教训,现在法律硕士热,MBA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至于出国热,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时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国,就是看见大家都出国,都说出国发展的机会多,于是自己就也想出国。新东方学校的徐小平先生在他的新作《图穷对话录》中将此种现象称为“留学的集体无意识”。在我国,思想最活跃、个性意识最强烈的大学生们都不过如此,那一般中国人的个性意识就可想而知了。

与我们不同,美国学生总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一位曾经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国学生写到:“美国大学极其强调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反驳教授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大约占这门课分数的15%。上课时的发言,不仅能与教授及其他同学做多向交流,也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在教授的心中留下好印象。美国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和想象力。这从他(她)们的衣饰、发型、谈吐可以得到印证。不从众,不跟风,努力做自己。”所以,在课堂上,美国学生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而与此同时,许多中国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害怕出洋相而不敢发言。

三 个人发展时代的到来

上海复旦大学在今年6月宣布,目前在中学生中极具知名度的新闻人物、“偏才少年”满舟将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该校学习,同时欢迎另一位“偏才少年”韩寒成为该校旁听生,旁听学校任何一门学科。满舟和韩寒均因在17岁时写出了20万字的著作而引起社会关注。满舟著有《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并担任三家网站的CEO;韩寒则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然而,他们同时又是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偏才”,韩寒更是干脆办了退学手续。前些年,可能被称为差生的韩寒,现在被我们的教育体制承认了,人们的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中悄无声息的改变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愈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与此相伴,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要求人才具备更加全面、综合的能力和素质,而另一方面是人们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意识和愿望普遍增强。

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对个人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好成绩和好的学历再也不能保证他们进入国际化公司;在一些高科技企业中,人事主管们对学历并不特别看重,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人有无实际经验、有没有创造性。鲍博睿觉得中国年轻人的观念正在改变。

对人才判断标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使教育思想不断的得到进步。进步的、合理的、人性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多元化配置,也为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各种私立学校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短缺,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新的选择空间。随着这种多元教育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使得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设计而选择不同的教育。这对个人发展时代的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上海教师研究会会长、特级教师于漪女士所说,国家是鼓励人们个性发展的,它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育体制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当今社会特别强调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必须强调的是,创造性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与满足,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