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探究澳门文化内涵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萌春 我有话说
澳门开埠的400多年里,文化的多元并存、交融发展始终是她的主旋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一直默默无语地扮演着中国文化通往西方、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中西文化的交流厚积着澳门的文化内涵。如果人们提到澳门,那么可以这么说,大多数人都知道她是“东方的蒙地卡罗”,举世闻名的赌城,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文化之都。

澳门理工学院在特区政府成立不满两周年之际成立了中西文化研究所,创办以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阐发中西文化交流发展规律和价值的学术性刊物——《中西文化研究》,这是一块面向世界,孕育、展现、持续和繁荣澳门文化,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园地。

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扶持《中西文化研究》,主管文化教育的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博士亲自为她撰写发刊词,期盼继续保持和发展文化的澳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澳门的文化内涵,认识她的价值,要让澳门以一个历史文化城市的面目出现于世界。”这意味着澳门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的遗迹里,也积存于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澳门文化不仅生活在历史的过去,更将勃发于特区的未来。

载着澳门文化的底蕴,2002年6月《中西文化研究》创刊号问世。她凝聚着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和本澳的专家学者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或来电来信祝贺,或欣然允诺担任刊物的顾问、编委,或亲自题写贺词。澳门著名书法家林近先生为刊物题写刊名。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和汤一介教授、澳门大学校董会谢志伟主席、《澳门日报》总编辑李鹏翥先生、清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教授等,都为《中西文化研究》的创刊题写贺词,他们的题词积一生探索中西文化交流之心得,对刊物提升专业水准,增进学术意识,坚定学术理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西文化研究》做为一个学术性的刊物,以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基点,以中西文化交流纵深交集为脉络,多层次、多视野、全方位地探索中西文化相遇、碰撞、冲突、沟通、渗透、融合及变异等互动展现的文化特质。刊物编辑委员会对栏目设置呈开放的态度,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中西文化研究》创刊号共八个栏目——中西文化史、文化澳门、西学东渐、中学西传、语言与文化、史实考证、海洋文化及文化人物,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及葡萄牙等一批著名学者教授的撰文。如:丁志伟研究员的《中国文化的近世变易》、汤一介教授的《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乐黛云教授的《多元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危险及其前景》、李向玉教授的《澳门圣保禄学院给予我们的启迪》、黄启臣教授的《中国科举制对西方国家文官制的影响》、吴志良博士的《澳门历史研究述评》、耿升研究员的《中国儒家文化于17—18世纪在欧洲的传播》等。

文化不是人类主观任意的产物,中西文化交流凸显错综复杂的多元要素互动的结果。《中西文化研究》紧紧触摸着澳门的文化特色,浏览着中西文化交汇的历程,捕捉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脉博;她成长在澳门,却深植于全球中西文化交流的世界学术潮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文化研究》既是澳门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既是地方的,又是全球的。然而,《中西文化研究》是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尚需喜爱和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广大读者及作者的支持、呵护、培育和关爱,助她一路茁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