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杂志们的倒掉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宗匠 我有话说
据一位收藏量在600种杂志以上的专家朋友说,中国的期刊杂志有段时间疯了似的,每月新增近百种,真是乖乖吓死人。还没等我诧异,专家又说,也有相当多杂志同时死掉——这更吓人。它让我想起北京台一档名声颇大的谈话节目,有一期里请了好多个嘉宾,一溜儿坐开,最旁边放着一把空椅子。镜头切换中,一会儿椅子上坐着一人,一会儿又变成了空的,一会儿又坐着一人。嘉宾上下全无交代,跟闹鬼似的,让人看了糁得慌。没想到这杂志界也这样,忽悠一下来了,忽悠一下又没了,也跟闹鬼似的。

杂志们的这种来来去去,说大了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一般来说,爱买杂志或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买杂志的人,大都会有几种固定的购买对象,也会有固定的购买时间甚至地点。比如我媳妇就爱买《ELLE》、《生活资讯》、《新周刊》以及《看电影》、《新电影》,还定期去宜家拿一本免费刊;我读大学的侄女爱买(买不起就蹭着看)《视觉21》、《芙蓉》、《读书》;我那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的外甥则爱买《大家》、《收获》、《三联生活周刊》,见同伴看《故事会》、《知音》就骂人低俗;至于我这个中庸分子,经常买的也就是《新闻周刊》、《财经》和《父母》,偶尔还翻一下一本老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片断。

单说我,有一段时间有一本新闻类周刊是期期必买。但突然它就没了。后来又复刊,我还是期期必买。但是老出问题,我常去的几个报摊常常几周没有这本杂志,也没有说法。它的断档打破了我的购买习惯,一个月之后,我也就习惯了,不买它身上也没掉下一斤肉来。

还有一种对读者的不尊重,是搞一笔钱、攒一个由大学实习生组成的草台班子,就敢出刊,就敢从读者的口袋里掏钱。要策划没策划,要文章没文章,要版式没版式,全靠东拼西凑。我曾认识一个商业经营得十分成功的民营老板,见别人搞文化产业发了,也组了一个班子,来办杂志。看了他们的工作场景之后,我对那老板说,我很佩服你的勇气。不知道他听懂没有,反正后来听说杂志已经停了。

对于杂志经营者来说,把这种断档或者拼凑说成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多少有点儿矫情。实实在在的说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又出钱又出力,末了落了个没人领情。而读者并没有受到伤害——没了“新闻周刊”他可以改看“旧闻周刊”,没了“大家”他可以改看“小家”,没了“收获”他可以改看“丧失”,甚至从此不看杂志,改看报纸,改上网遛弯儿。毕竟,地球人并非全是黄种人,黄种人里也并非只有一个女人。

但是人家经营者并不是有病,故意要断档吊你胃口,或者要拼凑考你智力。钱烧没了,高人又难找,只好慢点来。至于你读者有没有耐力等着,谁也没招儿,听天由命罢。所以要怪还得怪那些“媒体投资热”的宣传鼓动者们,没事瞎鼓捣啥?在一片热浪之中,独独没有看见的就是,我们有那么多会办杂志的人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说,把全中国的人拢起来,够格的财经记者也不过二三十个。这话可能有炒自己身价的成分,但多少说出了人才匮乏的事实。这还只是写字儿的,还有经营的,管理的,缺的更多。再有,中国的杂志读者市场、广告市场有多大?以我陋见,还没到让8000份杂志都活得倍儿滋润的地步。所以必有许多往黄泉路上排着的长队。不奇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