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高昌与《高昌史稿》

2002-09-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施雨 我有话说
《高昌史稿·〈统治篇〉〈交通篇〉》,王素著,文物出版社出版。

历史上的高昌,即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千余年来,始终号称中西交通的枢纽。五方杂厝,百族同居。各种商品在这里集散,各种民族在这里过留,各种语言在这里行用,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

然而,如此著名的古代国际重镇,其千余年的发展史,除了正史中的《高昌传》略有记载外,其余都不得其详。

由中青年历史学者、吐鲁番出土文物研究专家王素撰写的系列著作《高昌史稿》充分利用吐鲁番新出土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姑师—车师前部至唐太宗灭高昌(公元640年)这一千多年吐鲁番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全书分为共5编。其中,《统治编》和《交通编》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作为第一部系统的高昌史,作者首先在《统治编》中将纷纭复杂的高昌政权转移的历史梳理清楚。由于高昌所在地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腹地,四周环山,盆地内土地肥沃,易于立国。因此,自有文献记载以来,这里就是独立王国的立足地。但是,吐鲁番盆地幅员有限,各独立政权的国力也不够强大,所以很容易被周边较大的国家或部族所控制,甚至周边国家或部族内部的动荡也会引起高昌政权内部的动荡。因此,高昌历史上政权的转移或更替较其他地方要频繁得多,其间的各种矛盾也复杂得多。对于这段历史,过去由于史籍记载简略,人们对于历代中央政府、割据政权乃至独立王国统治高昌的情况,一直缺乏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未见于史籍记载的年号的归属问题学界的争议一直较大。本书作者通过对现有史料以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的排比研究,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尽可能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结论。经过作者长达10年的爬梳和积累,本书首次将四个中央政府(两汉、魏、西晋),八个割据政权(前凉、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凉、沮渠氏北凉、阚爽政权、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四个独立王国(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先后统治高昌的历史,系统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对相关统治者的顺序和世系也有较清楚的描述。使世人对西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交通编》中,作者分别探讨了古代高昌独特的地理环境,高昌通往四方的道路,高昌与周边国家及民族的官方和民间的交通,以及高昌的交通工具和客馆设施。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高昌的地理,第二章高昌的道路,第三至五章探讨了从车师到麴氏高昌与周边国家与民族的交通情况,第六章麴氏高昌国。书中所附《高昌交通年表》和《麴氏王国三府五郡二十二县图》、《高昌通中国(中原)道路图》也都是作者费尽心力捧出的佳作。

关于高昌的城镇,经作者考证,高昌郡时期为一郡五县,马氏高昌国以前是三郡八县,麴氏高昌国前期先是十六城,后是十八城,到麴氏高昌国灭亡时为三府五郡二十二县。为了更加直观,作者还精心绘制出《麴氏高昌三府五郡二十二县图》插入文中,使我们对麴氏高昌的政区一目了然。

关于高昌通中原的道路,学界历来探讨颇多分歧也较多。作者将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各个问题重新评价,首次将高昌通中原的四条道路(白龙堆道、大沙海路、伊吾路、青海路)考察清楚。指出“所谓白龙堆道,也就是《史记》、《汉书》的北道、《魏略》的中道、《唐书》的大碛路”。大沙海道,即“《汉书》、《魏略》的新道、《西域图记》的柳中路、《西州图经》的大海道”。伊吾路,“也就是《后汉书》、《西域图记》的伊吾路、文献所见的居延路、文献与考古所见的草原路”。而青海路,则“是汉魏时期的羌中路或西羌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路或吐谷浑路”。不仅如此,作者对高昌与中央政府、割据政权及其他少数民族先后交通的历史也叙述详尽,持之有据,使世人对西域文明与华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昌史稿》这部高昌史的拓荒之作,对了解、探究和廓清高昌古国神秘的历史起到了推进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