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记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祝勇 我有话说
我的日记常常中断,一年中往往只有一两个月坚持下来,或者十年中只有一两年坚持下来。这既表明我的怠惰,又暗示着我对记日记这种日常习惯的犹疑态度。一方面,由于我糟糕的记忆力,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雁过不留痕”,甚至于笨鸟先飞,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却仍然像个文盲,所以,日记的备忘录性质无疑对我是有好处的。对已逝的事件进行重新认证是不可能的,但日记有助于把已经消失的点尽可能地连接起来,否则人们可能永远停留在“现在”的断点上,而相邻的时间永无联系。尽管我深知自己的日记不可能像英雄日记那样成为道德样本,像历史人物日记那样提供历史线索,或者像作家日记那样带来经济效益,但我认为它对我个人是有意义的。只有我自己是它的法定读者。这是一本内部发行、严禁外传的著作。

另一方面,尽管日记是一个纯属个人的封闭系统,但它的私密属性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它必须依赖某种物质形式才能留存,因而那些消逝的岁月片断就不可能像记忆那样随时被销毁,它们很可能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与外界发生联系。我所说的未必是遭遇偷窥,这种意外联系可能会有很多种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那些揭示灵魂、敞开自我的文字终将成为他人的读本。历史上的许多惨案,都与日记的披露有关。后果的承担者,不仅仅是写作者自己,还可能牵连他人。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保险箱来封存已逝的时间,那么,日记虽然可能为我们保留财产,但它并不可靠,随时可能成为间谍,只有记忆不会背叛自己,尽管它能力有限,常常丢三落四。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悖论——我们在记日记的时候,希望它忠实于生活本身,使其按照原有的逻辑进行下去;然而,那些旧事一旦落于文字,就增加了它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可能性,增大了生活秩序受干涉的面积。

这样一来,原来的逻辑可能遭到破坏,原有的线索可能被更改。如同一只正在划线的手,偶然的一次撞击,就使线条的走向发生改变。原有逻辑遭到破坏,新的逻辑开始建立。内心的秘密随时可能被披露,生活因日记的存在而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微量的,不被当事人所察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日记内容的泄漏,使生活的脚步发生着轻微的转移,又将这一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而新的日记内容又可能在不断泄露之中……事态就这样延续,没有终结。日记的本意是只想作生活的旁观者和书记员,但它事实上很可能成为参与者。它可能改变生活的记录——也就是说,当钢笔与纸张磨擦,一行行文字出现在日记簿上的时候,笔下的一切正在脱离它“应当”描述的内容,而且“离题”越来越远。在经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日记里的一切早已面目全非,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篡改,尽管日记述说的内容,没有一句谎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