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寻欢:对李寻欢的放弃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主持人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李寻欢,1975年10月生于河南,经小村庄,城镇,小城市,一路平安长大,18岁入西北大学读经济。1997年毕业后进入网络公司。机缘巧合,由网络码字成网络作家。已出版《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边缘游戏》及2002年的告别作《粉墨谢场》。现为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想做一个有为青年,业余时间给报纸杂志写专栏,使用笔名不详。

曾经写过《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的李寻欢,从网络中“走出来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粉墨谢场》,是李寻欢的一次放弃。《粉墨谢场》是短篇小说《数字英雄》的精神延续。至少李寻欢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网络经济的泡沫虽然消失,网络生活的光彩依然眩目。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

你的新作《粉墨谢场》的出版,是不是意味着你对网络生活的放弃?

不是我对网络生活的放弃,是我对“李寻欢”的放弃。网络是个很好的工具,并且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出版《粉墨谢场》,放弃李寻欢这个笔名,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代表我的网络生涯的不同阶段的转折。“李寻欢”是我网络生活的青春时期,他张扬而快乐,会骂足球,发牢骚,攒酸文,混论坛,聊QQ,总之是一个年轻的深度网虫的形象。但是,我现在似乎越来越上岁数了(差两天27岁生日,嘿),我已经过了对网络痴迷的阶段。我现在在家几乎从不上网,在公司也只是发发邮件,看看新闻,我对网络聊天深恶痛绝(尤其是看到那么多小孩子毁在里面),对论坛什么的不感兴趣。我对网络的态度已经非常平淡,非常中性,这些都是和早期著名网虫或网络写手李寻欢的形象不符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这个笔名。

你是最早一批网络写手的代表人物,难怪有那么多人发贴子或Q,问你是怎么通过网络混出名的。能谈谈自己与网络结缘并由此成名的经过吗?

我是1997年初接触的互联网,马上就被这个新玩意吸引了。于是1997年毕业就进了家网络公司,并且一直在这个行业,所以还算当之无愧的第一批网络从业人员吧。在网络公司里自然上网条件好,刚开始在IRC里聊天,不久就转战BBS,我的说法,聊天是一句一句的,BBS发帖子是一段一段的,但是有时你需要把问题说的透一点,或者骂别人更淋漓一点,那就需要多写几段,但你把文字写长三段以上,那不就是文章了吗?我说这个是想说明,我们这批最早的网络写手,之所以后来成为所谓概念意义的“网络作家”,完全是偶然的。至少1998年前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在网上涂下的文字会变成铅字,并且藉此进入写字者的领域。所以的确是时势给了我们机会。像我,主要的写作应该是1998年、1999年,但是也不过是在几个网络论坛混个脸儿熟,小有名气而已,1999年下半年我就很少在网上露面了,可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中国网络热潮风起云涌的时候,网易和榕树下等商业网站挑头,媒体摇旗呐喊,生给造出了个“网络文学”“概念股”,然后我们几个被从网络里揪出来,突然就被任命为“网络作家”了。还有,我第一本书出来的时候,一点都没信心,觉得不忍心浪费国家的纸张,书商朋友坚持才出的,没想到能卖六、七万册,超过很多知名作家了。所以说,这的确是赶上了好机会。而网络普及的时候已经过去,那样的机会对后来的写作者不会出现了。

为什么要“谢场”呢?仅仅是因为对真正文学的敬畏吗?

我在《粉墨谢场》的同名自序中,反复强调这两个原因:对网络生活的厌倦和对真正文学的敬畏。更明确些,这有两个基本判断:一,网络是个工具,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玩具,我提醒自己和这个玩具保持一定距离。二,我必须承认,截止现在,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还确实处在门外观望的地方。但好在我知道这一点,并且我自认通过这些观望已经约略知道真正文学的样子。所以我希望属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李寻欢消失,如果继续写作,也以一个新的身份新的起点来做。

会离开“榕树下”么?能说说具体的打算么?很多知名的网络写手都不写了或者转行了,你认为这种现象正常么?网络写手的出路何在?

至少现在,我看不出我有任何离开榕树下的迹象。我是目前榕树下主要管理者之一,也是股东之一,我热爱这个事业,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和其他伙伴一起,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把榕树下做成功。至于所谓其他网络写手转行的现象,其实并不存在。

就我所知,宁财神刚参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的新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邢育森一直在写,问题只是这些人不像以前那样受关注了,因为网络实在太大,更新实在太快,这些人被网络淹没了。我觉得对这些人来说,写作是一种爱好,不会改变,但不是一种职业,所以有时会间断。这很正常,没有必要谈网络写手的出路问题,因为我们只为爱好写作。我是反对写作职业化的,我觉得就这样,自由自在的,想写就写,没东西就不写,写好了就能出书,卖钱,写不好,就在网上被人骂,很好。好得不得了。

很多网络写手的成功之路是,先在网上出名,然后再接着出书。但是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有很多是成功的,比如今何在、王小山等人的作品;也有很多谈不上成功,比如《网虫日记》。如何把网上的东西成功地移植为纸质作品,你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

我觉得网上的东西和纸上的东西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没什么诀窍,好的东西会移植成功,不好的东西就不成功。网络从来没有改变文学本身任何东西,它只是一个新载体。当然,网络代表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会有新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能在传统媒体上表现的慢一点,在网络上体现的快一点(网络由最时尚的年轻人主导),所以痞子蔡的调侃纯情,安妮宝贝的阴郁凄艳,今何在的颠覆,王小山的批判,以及周星池的无厘头,王家卫的意识流,雪村的土老帽,都是在网络上最先被承认,过一段时间才被主流媒体认可。所以我觉得除了本质艺术水准高之外,还要加上符合青年人超前的审美取向,比如幽默,个性化等等。

在《粉墨谢场》中,有关于爱情、生活、足球的真情告白,小说中也有安妮宝贝、宁财神等真实人名,尽管你在题词中写道:游戏之作,纯属虚构,读者还会忍不住对号入座。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想这就是我自己标榜的所谓正宗网络文学吧。你说的《宝贝》那篇小说,还真不是我刻意创作的,那是在1999年,有一阵子我和财神,安妮认识不久,都在一个小BBS混(那时可都没当网络作家呢,都还是网友),闲的没事,就拿这些在线的网友逗乐,看见谁就把谁编进去,过一俩小时写一小段,玩了一天,就凑了那篇小说,里面所有的人名都是当时论坛的朋友!所以我说,对我来说,写作不是一个严肃的劳动,是一种表达的游戏。

从《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到《粉墨谢场》,你的创作风格有什么变化吗?

我觉得自己还没到有什么创作风格的地步,但毕竟隔了两三年,心态会有一些变化。我不会再尝试《迷失》那样的爱情童话,我更喜欢有点趣味的小杂文,可以说东道西,让自己看点书,动点脑子,给别人看了有点营养。我现在也放弃小说了,只写些小杂文。写小说,力气还不够呢。

“解毒爱情”占了《粉墨谢场》的大半篇幅,你像个爱情专家,在用各种方式“解读”爱情。你说:喜欢和爱的距离有两万五千里。生活中,你也这么理智吗?

是的。我强烈推荐读者看本书中“解毒爱情”这个章节。我自认在这个方面,我的确已经想明白,并且表达清楚了若干观点。对了,如果哪个大学开这门课,可以请我当青年导师了。哈。

你理想中的网络文学是什么样子?

我希望网络文学始终是业余而纯净的。不要让文学成为作者的物质生存支撑点,从而使写作本身成为作者写作的唯一动力;我希望网络文学是得到尊重的。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网文作者的劳动成果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我希望网络文学是清新自由的,不要沾染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习惯,那些使文学变成世故和技术的习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都不仅只是希望。

似乎没有小徐“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贴子”的潇酒,也没有老柳“执手相看键盘竟无语凝咽”的深情。李寻欢带着那些或真或假的感情,那些说三道四的闲话,以他惯常的做作虚伪故弄玄虚撒泼打浑嬉笑怒骂,和大家说再见。

至于眼神里的一点真诚一点可爱,不知道你是否看得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