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晚清名人开放精神的回首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金彦 我有话说
《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夏晓虹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清政府的政治腐败,使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走向衰退。这时有一批先驱者走出国门,探寻救国真理。他们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放眼光,接纳西方世界的文明。在融合中西政治、学术思想上,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因此晚清时代也是中国学术文化上少有的“繁荣盛世”,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大师。

本书就是研究晚清政治、学术文化名家的一本书。与以往较多来自书斋查证资料进行研究的著作不同的是,作者也同先贤一样,走进栖身异国的故地,迈入他们在国内的旧居。他“返回”了名人以前的“现场”,亲历名人的环境,将旅行考察与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一种新的视角读写这些名人。因此,能让读者更加亲近这些名家。

从这本风光名胜和学术考察得兼的书中,我读到了作者强烈的开放意识。作者是研究晚清名人的专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使她有机会“闯荡”异国他乡,与名人生活、奋斗过的故园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作者说:“无论身在何方,‘晚清’总是最令我兴奋的话题,有机会追随研究对象飘洋过海,旅行异域细心辨认那些遗落在海外的先贤足迹。”“我与一般的游客不同,不是直接从亲眼所见比较古今中外,而是以‘晚清’为中介,透过清人的眼睛看世界。”学习晚清学者的开放眼光,观照当今的世界,正是作者写作研究的主旨。作者为我们传递了日本国对中国文化名人精神产品和故迹遗址的重视研究的信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广纳百川、精心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富于开放精神国度的榜样。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态势,正是晚清文化名人开放精神的延伸。作者推出这本“学术游记”,对进中国同世界接轨的进程显然大有裨益。

从书中,我们还读到作者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作者是在晚清人物研究的领地上勤奋耕耘、卓有成就的学者。她既在浩瀚的书海中求证真理,更对旅行考察情有独钟,曾游走于国内不少名山胜水。为查证晚清文人学者遗存的史迹,她走东瀛,渡西洋,访国内的北京、天津、绍兴、吴江等地,追寻名人足迹,进行学术考察。有时为弄清一个史实,不辞辛劳,勤劬访学,颇有一点穷根究底探真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作者访问的名人遗存的故居、旧址多达数十处,广涉晚清梁启超、康有为、王韬、黄遵宪、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鲁迅、周作人、罗振玉、王国维、李鸿章、柳亚子、秋瑾等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作者将考察得来的感受与研读史料融于一体,每有新的发现。为了使研究结论可靠、公正,作者或在被地震毁坏的废墟中穿行,或去山村、郊野、墓园探幽,寻觅踪迹,或到大学图书馆中反复查证典籍,对照研究,体现了一个有责任的学者的勤勉务实精神。作者拒绝浅薄,以自己的行动证实了浅尝辄止、浮皮骚痒地做学问,或窃取他人之果的浮躁学风,乃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到了学术文化的璀灿瑰美。学术作品其实是很精彩的,理论思维是人在世间最美的花朵,理性思考给人奇异的美感。在众多学者的著作中,有的表述得很美,让理趣兼容、写得活泼有趣、有味、有魅力,讲究文辞的“磁性”,从而增进了著作的可读性。但也无庸讳言,有的论著写得枯燥,古板、乏味、了无生气。而《返回现场》一书却常运用散文笔调阐述严肃的文论,让人窥探到理性之美,这也是此书的一大成功之处。如作者写的《香山:梁启超墓园的故事》、《同里:曾经有过的荣光》等篇,写出了情感美,人性美,风光美,可算是一组文字优美的、令人哀婉、让人感叹的散文。文中还附录了梁启超悼亡妻、吴其昌祭梁启超的美文,堪称文中精品。在书中,作者还运用了不少照片和地图,借助于它,使读者更有直观形象、身临其境的感觉。

掩卷而思,感受到这本集可读性与学术性于一身的“寻踪”之作确实值得一读。它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深沉的。正如作者所述:“时间过去还不到一个世纪,故居犹存,山川未改,甚至梁启超那一代人当年面对的诸多问题,今天仍困扰着我们。你自然希望通过‘触摸历史’,还原场景体贴晚清人的复杂情感与深微思路,将一度中断的思考接续起来。”“我是经由晚清人的眼光与感受恢复麻木的知觉,使世界在我面前重新生动起来。”我们在赏析此书中,升腾起一种责任:继承先贤们“睁眼看世界”的开放意识,以全新的思维投身于“同世界联网”,学习先进的文明,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中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