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叶延滨先生书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拜读了您7月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并被9月10日《杂文报》转载的大作《谁替杂文诊病》,对您有关杂文对象“消失”和杂文市场“转移”的忧虑,半信半疑,特上鸿雁一封,陈述管见。

如大作所示,“对象消失”不是说对象没有了,而是说写杂文者的“观察力”下降了,下降到看不到对象的程度了,或者说看到的并不比他的读者更早更深刻了。也许吧!不过,看了您列举的两种“病态杂文”,我认为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窝里横的“文化圈内人士”如何咱不管,“拾新闻的牙慧”又怎么了?您是要求写杂文者不唯书生敲边鼓,径直扮演黑虎队神兵天降么?或者不“坐在家里”而上九天下五洋“议论议论”?

错了。您是学者型的诗人,您一定读过《周易》。《系辞上》不云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杂文是什么?道么?器么?都不然。我以为,用常识活化学理、走“形而中”之路才是杂文的理想生存状态:密切关怀形而下现实,同时不乏超越现实的形而上提升,大悲悯于是寓焉。但在目前这一悬鹄尚难达成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新闻议论”乃最中肯的选择。至少它不作空头文件式的凌虚蹈空。当代不是有自称写作字数已逾三千万的杂文家,“南余北×”还不够,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词、有自来水的地方就有他的文章吗?老实说,看他连篇板着脸孔的全称判断,吾辈宁愿读那些“立此存照”的新闻时评的。

叶先生,以上是往小处讲,您千万别当我在和您抬杠。其实呢,从大处瞧,我根本就觉得您“杞人忧天”了。君不见目下文艺报刊,“小资”、“雅痞”连轴转,“新新人类”玩心跳,“蓝颜知己”和“日光灯女孩”的风月文字香喷喷、甜腻腻,哪用杂文来大刺刺地插一腿呀?您嫌杂文没有比其它“盟军”火力更猛,这岂非“城市辣爸”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话?

至于您说的,杂文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近二十多年来和文学其它样式相比,在艺术上很少创新,杂文腔、杂文模式、杂文面孔比比皆是,那倒是客观存在的。今年,适逢王小波逝世五周年,各类纪念文字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爱他?撇开思想情怀不谈,我感到也同他选择了一种高度平民化的“意推”表述有关。我的前提是,会写别种文体的杂文家,比如您,难保不高出同侪一格,因为表述起观点来就绝不止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机械构成的“理推”,而融会在生动熨帖的“意推”中了。若像韩石山先生说的,一切文字都能首先当成作品来写,那么写出来的杂文,就会更好看——但这好看会再度引起您反感吗?言长纸短,打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