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舍短取长以通万方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曹道衡 我有话说
从清代以来,当人们谈到明人学术时,差不多都以为明人著作“空疏”而不足观,似乎已成为普遍的看法,牢不可破。明人的著作有不少书成了“孤本秘笈”,长期尘封于图书馆或某些藏书家的书斋中,不但很少有人去阅读,而且也不大有人认真加以调查和统计。因此他们的贡献亦鲜为人知。在这方面,刘毓庆先生的《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一书可以说率先为我们开了一个极好的先例。刘毓庆先生长期研究《诗经》等先秦文学典籍,出版过不少富有新见的著作。1996年,他为了进一步深造,专门从山西来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兄攻读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他跑遍了北大和北京各大图书馆,还专程回山西等地,调查所藏明人关于《诗经》的著作,共得600多种,其中有不少虽是人们所知,却很少有人认真去细读的,更多的则是许多《诗经》研究者所未曾听说的。仅此一项,他对学术研究已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历来的目录学家能够在某一学术领域写出一部“知见书目”,嘉惠士林,已属厥功不浅。更可贵的是刘毓庆先生能把这些书一一细读,把它们分作不同的类别,评论各书不同的特点及成就,进而从这些不同的时代的著作中,总结其时代特点,指出了明代各个时期的《诗经》学研究的不同特色及发展脉络。因此阅读刘先生诗书,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诗经》一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书中可能理解到种种学术流派,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即如《诗经》研究来说,我们常常称赞顾炎武等人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而古韵之学,实始于明代的陈第;我们也常常称赞姚际恒、方玉润和《传》、《笺》立异,而这种风气,亦始于明代的季本和丰坊。特别要说到的是刘先生能潜心阅读这大量鲜为人知的典籍,确是实践了“板凳须坐十年冷”的优良学风,这是笔者所十分钦佩的,尤其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更应大力提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